人类为什么最聪明?剑桥大学团队发现关键线索
在万千生命中,人类有着独一无二的认知能力。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比所有其他生命都更加聪慧?这个问题充满了无尽的魅力,也吸引科学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答案。而现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提供了全新的观点。

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目前的理论认为,大脑是一个分布式信息处理系统:由紧密相连的不同“元件”,也就是大脑区域构成,而这些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交互,则是通过输入和输出信号系统来实现。
但这只是答案的一部分。在最新研究中,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将脑区之间的信息处理分解为两类。这时,我们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在信息处理方式上的差异,就部分解释了人类与众不同的认知能力的来源。

让我们首先来看前文提到的第一种信息处理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于处理听觉、视觉与运动等信息的功能区,这些脑区依靠严格的输入与输出方式交换信息,这种方式确保了信息可重复、可靠的传输。
以视觉为例,我们的眼睛接受到信息后,会将信息传至大脑后端的枕叶区域。但两只眼睛提供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的,也就是说,大脑相应区域收到了大量“冗余”的信息输入。比如说,你只用左眼看见了一棵树,换成两只眼睛,看见的依然是一棵树。这种处理方式就被命名为“冗余”(也称“分享”)信息处理。
冗余的存在显然是有意义的。它确保了信息的可重复性与可靠性,即使一只眼睛的信息出了问题,另一只眼睛也能将信息传给大脑。这种能力对于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区域间的连接有着固定的线路,就如同需要电话线的座机。
但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在想:两只眼睛看见的信息可不全是冗余的。这正是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种情况。某些类型的视觉信息需要两只眼睛协作才能接收到。例如,一只眼睛能看见一棵树,但要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则需要来自两只眼睛的信息。
这就是不同于“冗余”的第二种信息处理方式:“协同”(或“互补”),即大脑不同区域构成的网络,实现了更复杂的信息整合。

这种协同处理在支持更复杂认知功能(例如注意力、学习、工作记忆、社交等)的大脑区域中最为普遍。如果说“冗余”处理方式是座机,“协同”方式更接近于移动电话。协同作用大量发生的区域,包括皮层前部与中部,这里整合了来自不同大脑区域的信息。因此相比于感觉与运动功能区,这些区域与大脑其他部分的连接更普遍、高效。
那么,这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的比重差异,是让我们脱颖而出的因素吗?
研究团队利用人类与灵长类近亲的脑成像与遗传分析结果,分析了协同这种通过复杂网络来构建信息的能力,在人类和灵长类近亲中是否不同。
在脑成像对比中,研究团队的一个关键发现是,协同信息处理方式在人类大脑信息中的比例要高于猕猴大脑。而人类与猕猴的大脑对冗余信息处理的依赖程度相似。

此外,这项研究还特别关注了两者在前额叶皮质区域的差异,这里是支持高级认知功能的脑区。研究显示,猕猴的前额叶皮质脑区中,冗余信息处理更为普遍;而人类则是协同信息处理占主导地位。
伴随着演化的进程,前额叶皮质区域也发生了明显的扩张。对比人类与黑猩猩的大脑发现,相比于黑猩猩,人类大脑扩张更明显的区域,对协同处理方式的依赖程度也越重。
随后的遗传数据分析也提供了更多证据:与协同信息处理相关的大脑区域,更有可能表达人类特有的基因,而这些基因与大脑发育与功能息息相关。
综合这些发现,这项研究指出,在灵长类向人类演化的进程中,新获得的脑组织可能主要用于协同信息处理。这种信息处理方式带来的优势,也让我们获得了远超近亲的认知能力。这个遗失许久的答案,也让我们距离完全理解人类的大脑与认知更进一步。
参考资料:
[1] What is it about the human brain that makes us smarter than other animals? New research gives intriguing answer。 Retrieved May 27th, 2022 from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at-is-it-about-the-human-brain-that-makes-us-smarter-than-other-animals-new-research-gives-intriguing-answer-183848
[2] Luppi, A.I。, Mediano, P.A.M。, Rosas, F.E。 et al。 A synergistic core for human brain evolution and cognition。 Nat Neurosci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2-01070-0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
获多个国际首次发现 中国天眼有望确定快速射电暴中心引擎机制
中新网北京9月21日电(记者孙自法)作为宇宙中偶发的射电爆发事件,快速射电暴(fastradioburst,FRB)自2007年首次被发现至今已经观测到数百个,但其起源、能源机制仍然成谜,吸引全球天文学家持续观测研究,更因其可能为外星人向地球发送信号的猜测广为流传而备受大众关注。获得迄今最大快速射电暴偏振观测样本诺哈网2023-05-27 02:18:230000长3米,中国最大早三叠世鱼龙重现天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韩凤禄与合作者近日报道了一具来自中国广西百色市隆林县者保地区的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这个世界范围内的全新属种被命名为“粗壮百色鱼龙”。该鱼龙长达3米、外形憨萌,具有更强的游泳能力,是目前中国发现最大的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生物和医学领域开放获取期刊PeerJ。诺哈网2023-05-25 19:47:140000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工专家余国琮逝世 享年100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工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6日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诺哈网2023-05-26 01:04:480000新能源之路不畅!丰田再次呼吁不要过早放弃燃油车 :曾言混动最实用
快科技5月23日消息,就在今日,“丰田再次呼吁不要过早放弃燃油车”的话题登上热搜,据报道,丰田首席科学家、丰田研究院首席执行官GillPratt近日表示,过快过渡到电动车可能会导致一些车主继续使用老旧汽油车,呼吁给混合动力车更长的时间。他解释称,对纯电路线的补贴和其他路线的限制可能会使一些人选择电动车,但对其他车主来说,这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排放效果。诺哈网2023-05-26 06:30:47000076.8米!西藏发现中国大陆已知最高的树
据西藏墨脱县林业和草原局,通过和北京大学牵头的科研团队合作,墨脱县境内的背崩乡格林村记录到了一棵高达76.8米的不丹松,刷新了此前位于云南高黎贡山的72米秃杉树王的纪录,是目前中国大陆已知的最高的一棵树,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树王”。来源:人民日报诺哈网2023-05-26 13:48: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