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最聪明?剑桥大学团队发现关键线索
在万千生命中,人类有着独一无二的认知能力。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比所有其他生命都更加聪慧?这个问题充满了无尽的魅力,也吸引科学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答案。而现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提供了全新的观点。
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目前的理论认为,大脑是一个分布式信息处理系统:由紧密相连的不同“元件”,也就是大脑区域构成,而这些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交互,则是通过输入和输出信号系统来实现。
但这只是答案的一部分。在最新研究中,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将脑区之间的信息处理分解为两类。这时,我们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在信息处理方式上的差异,就部分解释了人类与众不同的认知能力的来源。
让我们首先来看前文提到的第一种信息处理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于处理听觉、视觉与运动等信息的功能区,这些脑区依靠严格的输入与输出方式交换信息,这种方式确保了信息可重复、可靠的传输。
以视觉为例,我们的眼睛接受到信息后,会将信息传至大脑后端的枕叶区域。但两只眼睛提供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的,也就是说,大脑相应区域收到了大量“冗余”的信息输入。比如说,你只用左眼看见了一棵树,换成两只眼睛,看见的依然是一棵树。这种处理方式就被命名为“冗余”(也称“分享”)信息处理。
冗余的存在显然是有意义的。它确保了信息的可重复性与可靠性,即使一只眼睛的信息出了问题,另一只眼睛也能将信息传给大脑。这种能力对于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区域间的连接有着固定的线路,就如同需要电话线的座机。
但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在想:两只眼睛看见的信息可不全是冗余的。这正是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种情况。某些类型的视觉信息需要两只眼睛协作才能接收到。例如,一只眼睛能看见一棵树,但要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则需要来自两只眼睛的信息。
这就是不同于“冗余”的第二种信息处理方式:“协同”(或“互补”),即大脑不同区域构成的网络,实现了更复杂的信息整合。
这种协同处理在支持更复杂认知功能(例如注意力、学习、工作记忆、社交等)的大脑区域中最为普遍。如果说“冗余”处理方式是座机,“协同”方式更接近于移动电话。协同作用大量发生的区域,包括皮层前部与中部,这里整合了来自不同大脑区域的信息。因此相比于感觉与运动功能区,这些区域与大脑其他部分的连接更普遍、高效。
那么,这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的比重差异,是让我们脱颖而出的因素吗?
研究团队利用人类与灵长类近亲的脑成像与遗传分析结果,分析了协同这种通过复杂网络来构建信息的能力,在人类和灵长类近亲中是否不同。
在脑成像对比中,研究团队的一个关键发现是,协同信息处理方式在人类大脑信息中的比例要高于猕猴大脑。而人类与猕猴的大脑对冗余信息处理的依赖程度相似。
此外,这项研究还特别关注了两者在前额叶皮质区域的差异,这里是支持高级认知功能的脑区。研究显示,猕猴的前额叶皮质脑区中,冗余信息处理更为普遍;而人类则是协同信息处理占主导地位。
伴随着演化的进程,前额叶皮质区域也发生了明显的扩张。对比人类与黑猩猩的大脑发现,相比于黑猩猩,人类大脑扩张更明显的区域,对协同处理方式的依赖程度也越重。
随后的遗传数据分析也提供了更多证据:与协同信息处理相关的大脑区域,更有可能表达人类特有的基因,而这些基因与大脑发育与功能息息相关。
综合这些发现,这项研究指出,在灵长类向人类演化的进程中,新获得的脑组织可能主要用于协同信息处理。这种信息处理方式带来的优势,也让我们获得了远超近亲的认知能力。这个遗失许久的答案,也让我们距离完全理解人类的大脑与认知更进一步。
参考资料:
[1] What is it about the human brain that makes us smarter than other animals? New research gives intriguing answer。 Retrieved May 27th, 2022 from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at-is-it-about-the-human-brain-that-makes-us-smarter-than-other-animals-new-research-gives-intriguing-answer-183848
[2] Luppi, A.I。, Mediano, P.A.M。, Rosas, F.E。 et al。 A synergistic core for human brain evolution and cognition。 Nat Neurosci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2-01070-0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
科学好故事|动物行为变化能预警地震、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吗?
来源:bbc撰文:NormanMiller翻译:任天2004年,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发生9.1级海底地震引发了剧烈海啸,摧毁了印度洋沿岸的许多居民区,造成12个国家至少22.5万人死亡。之所以造成如此巨大的死亡人数,部分原因是许多社区事先没有收到任何警告。诺哈网2023-05-25 22:13:310000南极花开很美,但你最好别去看
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有两种小花正在茁壮生长。然而这对研究者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这隐含着破坏南极生态平衡的风险。与此同时,随着更多的人慕名前往南极,一种危险的“同行者”也被带来了。撰文|二七审校|Clefable00002022年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茨奖揭晓 4名年轻数学家获奖
科技日报北京7月6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当地时间5日,2022年菲尔茨奖最新获得者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办的国际数学联盟(IMU)颁奖典礼上揭晓。来自法国、美国、英国和乌克兰的4位年轻数学家获颁殊荣,他们的研究涵盖了质数和8维球体等领域。四名获奖者的获奖理由分别如下: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的雨果·迪米尼-科潘,36岁,他解决了统计物理学领域相变概率理论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三维和四维方面。0000热带地区存在巨大全季节臭氧洞 面积约是南极臭氧洞的7倍
科技日报北京7月5日电(记者张梦然)据美国物理联合会《AIP进展》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称,一个比南极臭氧洞大7倍的臭氧洞目前位于热带地区,这个巨大的、全季节臭氧洞自1980年代以来就一直存在。臭氧洞定义为与未受干扰的区域相比,臭氧损失大于25%的区域大气层。滑铁卢大学科学家卢庆彬新揭示的这个臭氧洞位于热带上空的平流层下部,其深度与著名的春季南极臭氧洞的深度相当,但其面积大约是后者的7倍。0000高质量水稻泛基因组构建成功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基于111份代表性水稻资源的二代和三代全基因组测序数据,构建了高质量水稻泛基因组,获得了9个水稻代表性群体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其中包括5个无缺水稻基因组。相关数据对深度挖掘基因组变异和优良基因,培育突破性的水稻新品种提供重要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基因组研究》(GenomeResearch)上。诺哈网2023-05-25 20:25: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