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云”将全天候从稀薄空气中发电
科技日报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张梦然)在未来世界,无论人们走到哪里都可获得清洁电力,而通用空气发电效应意味着这个场景可成为现实。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科研团队最新研究表明,几乎任何材料都可以变成一种从湿润空气中不断收集电力的设备,这为清洁电力的获取打开一扇宽阔的大门。这项研究发表在新一期的《先进材料》杂志上。
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电力。自然界的云朵只不过是一团水滴,每一个液滴都含有电荷,当条件合适时,它可产生闪电,但人们不知道如何可靠地从闪电中捕获电力。新研究所做的是创建一朵人造的小规模云,生产可预测和连续的电力,以便人们能够将其收获。
“人造云”的核心取决于“通用空气发电效应”,研究人员称,从字面上看,任何一种材料都可从空气中收集电力,只要它具有一定的特性——有小于100纳米的孔。
团队根据这个数字设计了一个电力收集器,该收集器由一层薄薄的材料制成,其中填充了小于100纳米的孔,水分子从材料的上部通过到下部时会产生电荷不平衡,就像在云中一样。这就有效地创建一个“电池”,只要空气中有水分就可以运行。
由于空气湿度始终存在,收集器可以风雨无阻地全天候运行,这解决了风能或太阳能等技术仅在特定条件下工作这一瓶颈。
这种空气发电设备的厚度还不及人类头发宽度,因此可数千个堆叠在一起,有效地扩大能量却不增加设备的占地面积。研究团队称这种设备将能够为一般电力公用事业使用提供千瓦级的电力。
搜一搜“空气发电”,就会发现科研人员为了清洁能源,付出过多少努力。他们已经在无处不在的空气上打了不少主意,比如压缩空气,从空气中吸收水分,或者制造天然电池酶,实现“无中生有”发电。本文的研究描绘了一个未来世界,只要填充直径小于100纳米的孔,任何材料都可以从湿润空气中收集电力。创建一个“人造云”,设计一个电力收集器,人类就拥有了神奇的魔法,可以不间断利用空气发电。美丽绿色新世界大门打开了,期待它得到进一步开发。
(原标题:创建一朵“人造云” 新技术全天候从稀薄空气中发电)
具高选择性和高传导率 新型离子膜“鱼与熊掌”可兼得
【寻材问料】◎本报记者陆成宽膜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蔬菜大棚薄膜、汽车玻璃防爆膜、手机面板保护膜等。5月22日,科技日报记者获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铜文教授、杨正金教授团队与合作者研发了一类新型膜材料——微孔框架聚合物离子膜,首次实现膜内近似无摩擦的离子传导,解决了离子膜材料“传导性—选择性”相互制约的难题。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杂志。0000地球为什么不是完美的球体?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如果用一根足够长的卷尺,从地球的中心开始测量,那地球的最高峰还会是珠穆朗玛峰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以这种方式测量,那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应该在另一个半球: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山。诺哈网2023-05-25 19:12:200000为何深海中有这么多庞然巨兽?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海洋中最幽深、寒冷的区域中,生活着一些体积无比庞大的海洋生物,其中大多为无脊椎动物。与乌贼、海蜘蛛、蠕虫等动物相比,世界上其它物种的大小都显得相形见绌。这种现象名叫“巨大化”。诺哈网2023-05-25 19:37:180000都说“运动产生多巴胺”,但为什么我跑步这么痛苦?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我有一个朋友(不是我自己),常年不运动。但最近,她因为体脂率高,被医生建议一定要多运动:“运动不仅能减脂,还能产生多巴胺,能让你快乐!”为了快乐减脂,她“自愿”去跑步了,不过才跑了一圈,就气喘吁吁龇牙咧嘴:“说好的快乐呢?我一点也不快乐!我好痛苦!”我:“啊,你要这么说,可能是误会多巴胺了……”Part.1“运动产生多巴胺”不是谎言,但这个多巴胺和你想的不太一样诺哈网2023-05-26 03:23:380000V观财报|马斯克“带火”A股机器人概念,丰立智能暴涨近160%!风口还是炒作?
中新经纬5月24日电(董湘依付健青)24日早盘,机器人概念延续火热行情,赛摩智能20CM涨停,丰立智能六个交易日涨幅近160%,三丰智能、科大智能、远大智能等“智能系”个股走强。机器人概念走红机器人概念突然走红与特斯拉CEO马斯克密不可分。中新经纬2023-05-28 07:38: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