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蛙为何能“飞”?

撰文 | 杰克·塔米西亚(Jack Tamisiea)
翻译 | 仇艳菲
在东亚丛林中,有一些青蛙物种具有极强的滑翔能力。这些勇猛的两栖动物被称作“飞蛙”(parachute frog),它们能够从树梢一跃飞出,然后在雨林冠层中滑翔以躲避捕食者。有一些“飞蛙”甚至能一次滑翔15米以上。
虽然这种青蛙没有鸟类或蝙蝠那样的翅膀,但是它们趾间连接着很宽的蹼(wedding,趾间的膜)。这层膜就像翅膀一样,能够减缓下落的速度,有助于蛙类在空中滑翔。它们还有超大的足,四肢松弛的皮肤,以及带有黏性的趾垫,这些都能帮助它们安全“着陆”。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演化生物学家戴维·希利斯(David Hillis)和来自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同事从中国南方热带雨林中采集了几份黑蹼树蛙(blackwebbed tree frog)的标本,然后分析了它们令人印象深刻的适应特征(滑翔能力)背后的遗传机制。黑蹼树蛙是一种“飞蛙”,整体为橙绿色(lime-green),并且有黑色和黄色的蹼。
研究人员提取了“飞蛙”和一种不能滑翔的青蛙(也是“飞蛙”的近亲)的基因,并做了对比研究,结果找到了455个修饰基因(modified gene)。“这些基因与‘飞蛙’极强的形态适应性相一致,而且其中的许多基因都与蹼、足和四肢的发育相关。”希利斯说。他们还发现,有一些基因有助于长出更长的四肢和更黏的趾垫,以便用于攀爬。此外,他们通过追踪每种青蛙蝌蚪时期的蹼足发育,确定了能够控制满蹼形成的可能的基因网络。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为了观察前面提到的两种青蛙的行为差异,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可控的飞行测试。他们先将青蛙放在高台,然后记录它们的运动轨迹。重要的是,他们还在高台下方铺上了柔软的海绵,从而避免表现不佳的“飞蛙”和不能滑翔的青蛙受到伤害。值得一提的是,不能滑翔的青蛙会垂直落到海绵上,而“飞蛙”却能在空中尽可能水平地滑翔,它们在降落过程中会张开满蹼的脚趾。
米米·凯尔(Mimi Koehl,未参与这项研究)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力学家,主要研究“飞蛙”的生物动力学。凯尔表示,“飞蛙”趾间非常宽的蹼既能减缓它们下落的速度,又能帮助它们在雨林冠层中滑翔。此外,在它们降落时,超大的后足就像舵一样,帮助它们躲避途中的树木,从而安全落地。然后这些聚集在一起的雌雄蛙就会在那里进行交配。“如果它们不能穿过如此复杂的雨林环境,就会错过这样的‘狂欢’。”
研究人员表示,理解这些“飞蛙”的适应特性或许也有助于阐明其他动物是如何“飞”向天空的,例如“飞鼠”和“飞蜥”。凯尔和同事甚至还借用对“飞蛙”的认识,模拟了恐龙飞行。“会飞的恐龙拥有覆盖着羽毛的尾巴,而且它们的后肢上也有羽毛,”凯尔说,“它们和‘飞蛙’一样,都具有适应性的身体结构。”
本文转自《环球科学》
神秘三叶虫具有罕见的“超级复眼”!
其貌不扬的三叶虫颇似一种戴着头盔的远古生物,数亿年前它们曾在海洋中游动,却隐藏着一个不同寻常的秘密——拥有动物世界中罕见的“超级复眼”!目前,现代科学家通过仔细分析X射线图像,发现某些三叶虫物种拥有“超级复眼”,配有数百个晶状体,它们的神经网络处理和发送信号,并具有多条视神经通道。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去年出版的《科学报告》杂志上。诺哈网2023-05-26 15:42:270000AI复制人成了2万人共同的性感女友:对话内容不忍直视
今年,距离电影《Her》上映刚好十年,片中由斯嘉丽·约翰逊「扮演」的拟人化女声人工智能虚拟助手Samantha没有形象,仅靠声线就让无数观众印象深刻,也掀起了人们对人和人工智能浪漫关系的想象和讨论。而后许多带有虚拟形象的聊天机器人出现了,比如2020年爆火的Replika,用户可以在上面定制自己聊天机器人的形象。诺哈网2023-05-26 07:14:070000我国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
新华社快讯:5月4日中午,我国珠峰科考13名队员全部成功登顶,并首次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全球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也在8830米处成功架设。来源:新华社诺哈网2023-05-25 18:14:330000研究发现甩掉身上肥肉可以提高精子质量
世界各地的男性都在遭受精液质量下降的困扰,这通常被称为彻底的生育危机。在近日发表于《人类生殖》的一项新的临床研究中,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哈维德夫医院的研究人员表明,如果肥胖男性减肥并保持效果,其精液质量会得到改善。诺哈网2023-05-25 18:48:220000珊瑚氧同位素揭示1900年以来南海海平面上升了150毫米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珊瑚礁及其环境记录学科组科研人员联合国内相关单位专家,在珊瑚氧稳定同位素(δ18O)记录海平面变化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OMG研究员施祺团队的陶士臣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余克服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诺哈网2023-05-25 20:36: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