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23年强奸案告破,原来真正的“神探”,全是科技和狠活!
《军武次位面》作者:不会飞的子弹

唯有科技,明察秋毫!
4月13日,江西赣州警方成功抓捕了涉及一起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这起案件不同寻常,因为它发生在整整23年之前。
23年前,2000年3月11日,江西赣州寻乌县的一所中学内,3名嫌疑人闯入女生寝室,连续猥亵、强奸多名女学生,造成严重后果及恶劣影响。

案发之后,警方迅速展开追捕,先后将2名嫌疑人抓捕到案,但依然有一名狡猾的嫌疑人刘某在外潜逃,二十多年来一直销声匿迹。
这23年间,寻乌县公安局的刑警队都已经换了好几批人,但都在不断接力追捕这名只从卷宗上看到过的犯罪嫌疑人。终于在今年4月份,警方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将潜逃23年的刘某抓获。

近年来,全国各地警方都抓到了不少多年潜逃的要犯,有的甚至已经躲了30多年。而在警方的通报里,总提到的“新技术”、“新手段”,指的就是刑侦中的高科技。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几千年前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现在的中国拥有的还是一张“科技加持”的天网。

在没有科技的古代,古人想要破案难度不小。
上古时期,中国司法始祖皋陶想要破案,用的是一头神兽,传说中它极具智慧,能辨是非曲直、善恶忠奸,发现奸邪就会直接吞入肚中。
而这头神兽正是象征司法公正的“獬豸”。

又有佚史说,在秦始皇的宫中,有一面方镜,可直接照清人的五脏六腑,秦始皇就以此镜照宫人,胆张心动者杀之。
后来这个故事引申为典故“明镜高悬”。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神兽”、“神器”的出现,也是古人对科学技术的一种向往,希望拥有一种超越时代的侦破手段,只不过不懂科技的古人将其神化了。
传说归传说,向往归向往。我国其实是世界上最早在刑侦中应用技术手段的国家之一。
比如对案发现场进行勘验、对尸体进行尸检,对指纹、足印的应用,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比较早的。

早在先秦竹简《封诊式》中,就记录了当时的官吏对案发现场的勘验情况,并且对死者的衣着、伤痕都有比较细致的描述,并将这些信息制成“爱书”,作为勘验笔录使用。
世界上最早的尸体检验案例也出自《封诊式》,只不过当时古人的尸检手段还很单一,只是对尸体的外部创伤进行查验,并没有解剖尸体的能力。

不过,到了南宋时期,尸检在刑侦中的应用就全面和系统多了,因为提点刑狱使宋慈,编著了世界历史上的第一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而且成为了南宋官方的“尸检工具书”。

中国还是最早把指纹、掌纹以及足印用于刑侦的国家之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起通过指纹破案的案例发生在元朝,当时浙西廉访副使根据成人指纹与未成年人指纹的不同,发现契约上的指纹并不属于契约者本人,进而破案。

可以说古人查案也是有科技的,但着实不多。
比如鉴定亲子关系,古人就认为“滴血认亲”是具有很高可信度的技术手段,但在现代人看来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

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技术手段的落后,也就催生出了“刑讯逼供”这样的手段,牺牲了程序正义以获得线索、证据。
好在,古人碰上的刑事案件大多不复杂,十之八九都是抓了现行,大人们只用公正判刑就可以了。
而对于难度极大的无头公案,古人也是很苦恼,会将这些案件编纂成册供后人学习。比如五代时期和凝父子编纂的《疑狱集》。

但是古代的那些“疑案”,倘若发生在拥有高科技的现代,可能都不用上报到市局刑警队,辖区派出所当天都能把案子破了。
比如古籍曾记载有一疑案:
一位老妪在夜间被盗贼夺走包袱,一路人见状前去追击。最后,路人抓到了盗贼,但盗贼反诬路人是盗贼,自己是见义勇为。两人在官府僵持不下,而老妪又因为天黑什么也没看清。
最后,官府让两人比赛跑步,跑得慢的就是盗贼(因为被路人追上了),虽然没有实证但放在古代已经可以定罪了。

而要是在现代,辖区派出所直接一查监控,到底谁抢的包、谁追的谁,一清二楚。即便没有监控,比对一下包上的指纹也可以确定盗贼。

古代对办案人员要求最高的,其实是逻辑推理能力。但若是在现代,查案可不仅仅是要有清晰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得拥有各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
比如著名的华人神探李昌钰,他不仅思维逻辑缜密,同时还是生物化学和分子化学硕士、生化博士、法医学教授。
他用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参与侦破了世界上多起重大案件,比如肯尼迪遇刺案、尼克松水门事件、911事件,等等。

在侦查美国一起警员杀妻案时,李昌钰用显微镜观察受害人的发梢,结果发现受害人的发梢是碾碎的,其上的角质层已被破坏,说明遭过钝器打击。
不得不说:真的是细!

而在另外一起别墅杀人案中,李昌钰发现一男子晾晒的衣服上,有和凶器砖头上相同的一种水藻细胞,而这种水藻细胞又是附近一个私人湖泊特有的,从而男子就是凶手。

在一起纵火案中,李昌钰团队还对现场已经烧成焦黑的灰烬进行二次燃烧,结果在蒸发出的水汽中发现了微量促燃剂,又经过质谱仪分析发现成分是汽油,从而认定是人为纵火。

这一波又一波操作,让人不得不惊叹:唯有科技,明察秋毫!
我们都听过刑侦中的洛卡尔物质交换定律:嫌疑人只要到过犯罪现场,就一定会留下痕迹。
只不过,有时候我们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发现和鉴别这些痕迹,从而给抓捕凶手带来了很大阻碍。

在刑侦剧中,往往在刑警达到现场前,已经有一批身着白大褂、手提工具箱的人进入现场取证了,这些人其实都属于一个部门:刑事科学技术室。
而这帮人“玩起”科技来,那才真是明察秋毫。

上世纪,公安干警在现场取证,可能用的主要工具就是一个手电筒,一处处搜索有无可疑物品。
但现在科技进步了,警方技术人员有比手电筒更先进的装备:多波段光源。
进入现场之后,先用多波段光源的强白光,在掠入射的强白光下,灰尘足迹会变得很明显,同时也能用于发现毛发、纤维这样的微量物证。

多波段光源还可以切换不同波长的光,配合不同颜色的滤光镜,可以发现肉眼难以发现的痕迹。

这是因为很多物质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下会发出荧光。比如人体的体液其实都是可以发出荧光的,只是激发波段不一样。
即便是嫌疑人睡觉时在枕头上留下的哈喇子,用波长440nm的光一照就会显现,还有精液、汗渍都是一样的道理。

就连射击残留物也会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发出荧光,即便枪手开枪后捡走子弹壳也没用。碰上密封的牛皮纸信封,用532nm的绿光一照,还可以直接透视看到信封内的文字。

还有我们常在刑侦剧中看到,警方用鲁米诺试剂检测血迹,即便血迹已经洗去或是过去多年也能显现出来。

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能每到一个案发现场,就用鲁米诺试剂把现场都喷一遍,一般是依据线索和刑警的经验检测重点区域。
但现在,可以用多波段光源全方位检查,因为血迹在蓝光、紫光照射下也会显现。

对足迹的提取也是个功夫活,古人用的是现场临摹、拓印,上世纪用的是掠入射光源和照相机。
但是,拍照取证也有很多问题,一些灰尘足迹在特定物体上并不明显,比如光滑地砖上的灰尘足迹,怎么拍都不明显。

现在,技术科的同志们可以用静电吸附器,利用高压静电把灰尘足迹提取到吸附膜上,然后再进行拍照取证。
对于成趟足迹,还可以用卷轴式静电吸附器,吸附膜全拉出来能有5米长,不仅提取了足迹,还能保留嫌疑人的步幅间距、行动轨迹。

科技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取证效果,更能为警方破案带来全新的方法,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刑侦剧《他是谁》里,卫国平想要查出1988年系列强奸杀人案的凶手,但多少年过去了毫无线索。
而实际上,早就有受害者的指甲中留下了凶手的皮肤组织。只不过当时国内还没有DNA检测技术,卫国平为了抓到凶手,还曾自学DNA相关知识。

而在现实中,我国公安在掌握DNA技术后,依然碰到了不少困难。
比如在2002年6月1日,济南一餐厅员工刘某下班后遭人劫持,凶手将其杀害后,抛尸在一个水泥搅拌机内。

当时警方对采集的样本进行检测,但由于人体组织和水泥混在一起,用当年的检测手段并没有检测出有价值的线索。
然而20年后,济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又把当时存档的检材取了出来,用最新的检测手段进行检测,结果检测出了第二个人的DNA,最终锁定犯罪嫌疑人。

以前,想要检出DNA至少需要50-200微升的产物量,如果是血液,差不多至少要1滴。但是在一些案件中,生物残留可能连50微升都不到,就很难提取到DNA信息。
结果在2012年,云南保山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的蒋佳林自创了“蒋佳林提取法”,把对产物量的要求降低到了0.5-1微升。可以说但凡嫌疑人掉块头皮屑,都能给你检测出来。

不仅是DNA检测水平提升了,以前检测出现场的DNA后,也只能用于和怀疑对象进行对比,并不能根据DNA直接找到犯罪嫌疑人。
但自2005年后,我国公安投入运行了DNA数据库,截至2013年时已拥有数据量2242.2万条,数据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在2012年,现场生物物证 DNA 信息入库比中率达到 23.59%,虽然并不高,但已经能提高不少办案效率。
但由于DNA涉及公民隐私,我国并没有建立全民DNA数据库,只建立了现场库、前科库以及失踪人员库。
对于一些有过前科的犯罪分子能够快速确定身份,对于受害者也可以从失踪人员库中进行比对,失踪人员库还能用于帮助被拐卖儿童尽快找到亲人。
DNA有了数据库,指纹自然也是有数据库,而且比DNA数据库的数据量更大。
以往指纹的对比和DNA一样,只能对已找到的指纹进行比对,给出是否是一个人的结论。

现在有了指纹库,可以指纹和指纹库进行比对,最快速度地确定人员身份,即便现场采集到的指纹是残缺的,指纹比对系统也能给出相近的结果,再由技术人员进一步比对。

不过在现在看来,DNA技术和指纹比对技术也不是什么新技术了,如今我国警方办案真正的高科技其实是:大数据人脸识别。
在大数据人脸识别出现之前,公安干警追捕逃犯基本上用的是两条腿、一张嘴:大量走访。但人力毕竟有限,在很多陈年旧案里,民警都快走遍全中国了,还是没有逃犯的半点踪影。

即便有监控,也得由民警逐个翻看,常常是一个人看得累了,换一个人继续看,碰上案情紧急的时候,还得加班加点看监控。并不能像电视剧里那样一个人看16个监控屏幕还开16倍速。

直到2014年前后,我国公安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刑侦,并在2017年发展成熟,尤其是在“天网系统中”进行了应用。
在2019年6月13日到7月24日之间,全国警方利用大数据人脸识别抓获了在逃人员57106名,用时仅仅42天。
很多重大刑事案件的逃犯都是败在了人脸识别上,比如恶名昭著的“美女蛇”劳荣枝,在1999年杀害7人后潜逃,20年来未被警方发现。结果在2019年11月27日,厦门警方通过与城市视频监控相连的大数据人脸识别系统,发现了劳荣枝正在一家商场里购物。

当时根据人脸识别系统显示的信息,这名女子的面部信息与劳荣枝相似度高达97.33%!最终经过人工比对、现场摸排,警方于11月28日将其抓获,从人脸识别系统告警到抓捕成功,只用了一天的时间。

离谱的是,劳荣枝落网后,一口咬定自己不是劳荣枝,质疑人脸识别出现了问题,直到DNA比对结果出来才让劳荣枝彻底死心。
劳荣枝敢质疑人脸识别,就是因为二十年过去了,自己的长相已经有所改变。但也由此可见,我国公安目前使用的人脸识别技术是很先进的,基本上只要不是整容,都不可能骗得过。
而且我国还有不少高校在与公安展开合作,不断更新算法,提高人脸识别系统的检测能力,对于部分面部遮挡(眼镜、口罩)、模糊人脸(远距离拍摄)都能识别出来。
目前,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公共区域,大概2000多万台人脸识别摄像头,不同的城市覆盖率会有所差异,但基本都在车站、机场、城市主干道、主要商圈,等人流量密集的地方。
如果是逃犯出现在这些人脸识别摄像头前,后台就会立即告警并通知最近的派出所、治安岗亭、周边巡警。

曾有英国(BBC)记者亲自测试天网系统的人脸识别能力,结果“逃亡”刚开始不到7分钟,记者就被警方抓到了。
甚至现在在一些城市的警车上、执法记录仪上,也增加了人脸识别功能,只要逃犯从警车、民警的身边经过,就会被发现。

除了这些固定点位的人脸识别摄像头,警方还会时不时地在一些临时重点区域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比如张学友的演唱会。
历年来,警方利用人脸识别系统,已经在张学友的演唱会上抓了超过60名逃犯,张学友也以此战绩成为“逃犯克星”,还曾创下连续七场演唱会,场场都有逃犯被抓的记录。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不论是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还是抓捕潜逃的疑犯,都只会更快、更准。唯有科技,明察秋毫!
俄罗斯一周曝光三款大杀器,都是吃苏联的老本
【军武次位面】作者:TDK上周军情盘点在过去的一周时间里,世界上都发生了哪些值得注意的军事新闻呢?今天军武就通过一组图集来与您共同回顾一番,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解放军的消息: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再曝猛料在本周爆料的中国军情当中,最值得关注的恐怕就是有关于传闻当中,东风-41型洲际弹道导弹的新闻了,在本周官媒释放出的信息当中,东风-41的性能被大致勾画了出来。▲十分值得欣喜的性能指标诺哈网2023-06-14 19:05:220000立一等功都非死即伤?怎样才能获一等功?一篇看懂解放军立功标准
【军武次位面】:概略北方给我准备足够多的勋章,我就可以统治全世界----拿破仑众所周知,荣立军功一直都是军人的荣誉和梦想,各类勋章、奖章也是全世界的国家和军队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的有效的手段。▲电影《战狼1》中冷锋父亲打开勋章盒关于如何才能荣立军功,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一等功,拿命换;二等功,有伤残;三等功,流大汗。”这句顺口溜虽然比较形象,但其实并不准确。诺哈网2023-06-06 14:25:400001美国第四代坦克正式亮相!中国99A坦克真的或将一夜过时?
【军武次位面】作者:leon最近一段时间,美军推出的各种新式陆军装备想必是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号称下一代主战坦克以及步战车的“艾布拉姆斯X”和“山猫”,结合前一阵欧洲老牌军事强国公布的先进陆战装备方案,不难看出,欧美军企的实力还是不可小觑的,尤其是这些陆战装备还是属于迭代的那种。诺哈网2023-05-29 08:12:150000美国B2真的抄袭了德国黑科技?早在1929年美国就搞出了B2前身了
【军武次位面】作者:骑猪骑士1895年,约翰·K·诺斯罗普出生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他设计了著名洛克希德"织女星"飞机,创办了诺斯罗普公司。他设计的众多飞机基本都采用了半飞翼或全飞翼气动布局,飞机没有机身,没有平尾,有些没有垂尾。诺斯罗普坚信飞翼不仅可以减小飞机的阻力和重量,可以比常规布局的飞机飞得更远、更高、更快。诺哈网2023-06-05 21:05:350000055首次出动!中国海军编队驶入日本近海,万吨大驱担纲重任?
根据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19日报道,3月18日中午11时许,海上自卫队第4航空群(厚木基地)所属的P-1型海上巡逻机、佐世保地方警备队所属的海上巡逻舰等,在对马海峡西南方向约250千米的海域,发现了正在北上的中国海军水面舰艇编队。日本统合幕僚监部报告截图诺哈网2023-06-03 04:59:2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