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户均到底有几套房?
过去二十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黄金二十年。
2019-2021年,连续三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超15亿平,足够4000万家庭入住。恰逢近年地产持续低景气,有关中国地产是否过剩的讨论日益热烈。
中国房子是否过剩?
中国户均到底有几套房?
最近民生证券在《中国户均几套房》一文中(20230515),做了详尽阐释。我们选择了精华部分,供参考:
一、如何计算户均套数?
中国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购买成套住宅,一套设施齐全的住宅是城镇居民宜居的选择。
中国户均住宅的测算思路、数据和方法:
中国城镇居民住宅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商品住宅,另一类是保障房、原公有住宅、自建房等非商品住宅。目前缺乏统计数据,并没有直接公布城镇住宅数量。
居民住宅相关数据有两处可以直接公布,一是每年商品住宅销售套数(统计局);二是居民住宅来源(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中国居民户均住宅数量,我们主要用到上述两组数据。
中国住宅改革始于1998年,1998年之前商品住宅数量极少,可忽略不计。估算城镇居民户均住宅套数分三步走:
第一步,将1999年以来每年商品住宅销售套数相加,得到当前商品住宅总存量。
第二步,根据城镇居民拥有的商品住宅和非商品住宅比例,推算得到居民住宅总套数。
第三步,将城镇居民拥有的商品住宅总数除以家庭户数,我们就能够得到城镇户均拥有的住宅数量。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城镇家庭住宅套户比=住宅总套数/家庭户数
=(商品住宅套数/家庭户数)/(商品住宅套数/住宅总套数)
二、户均到底有几套房?
1、城镇家庭商品住宅套数:户均0.64套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截至2022年,我们计算得到:
(一)中国商品住宅累计销售1.97亿套。
(二)城镇家庭户均拥有0.64套商品住宅(包含现房和期房)。
(三)城镇家庭户均拥有0.54套商品现房住宅。
2、城镇家庭住宅套数:户均1.02套
首先,七普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居民的住宅结构特征如下:
73.8%的城镇家庭拥有住宅。其中自建住宅占比21%,购买商品住宅占比31.9%、二手房占比10.1%、经济适用房占比3.8%、原公有住宅占比6.1%,通过继承或赠与占比0.9%。另有3.4%和17.7%的家庭租赁廉租房与其他住宅。
其次,我们假定租赁其他住宅和购买二手房都是商品住宅。因此将租赁其他住宅、购买商品住宅与购买二手房加总,得到商品住宅占居民所有住宅的比例为62.8%。
最后,截至2022年末,中国平均每户城镇家庭拥有0.86 套住宅。但考虑已购期房,中国平均每户城镇家庭拥有1.02套住宅。
如果交房顺利,已购期房会在2-3年内陆续交付使用,到2024年,中国平均每户城镇家庭可能会拥有一套住宅。
三、“户户有房”意味着什么?
1、户均一套房并不意味住宅市场供需平衡
成熟房地产市场的住宅套户比会在1.1左右。
国际经验来看,2018年,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住宅套户比均高于1.1。
英国的住宅套户比最高,为1.17,日本为1.16,美国为1.14。
德国和韩国分别为1.02和1.05。
如果户均刚好一套房,可能造成人口净流入地的住宅市场供不应求,造成房价或房租迅速上涨。
七普指出中国的流动人口3.76亿,省内流动人口和省际流动人口分别为2.51亿人和1.25亿人。
很多流动人口会选择在大城市租房挣钱、在老家买房。
那么,流动人口实际上会占据两套房,在高房价的大城市租赁一套房,在房价较低的县城购买一套房。所以说,户均一套房较难满足庞大流动人口的租赁与置业需求。
2、至少9000万户家庭住宅品质仍需改善
目前,中国的城镇住宅中依然有不少老旧小区。
三成家庭,也就是约9000万户城镇居民住宅是2000年以前建成,其中又有11.6%住宅年龄至少在33年以上。
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住宅面积小,且仍存在5%左右的家庭没有独立卫浴和厨房。这类上世纪修建的老旧小区很难满足现代生活需求,未来存在拆迁重建的可能。
近五成的家庭住宅为一居室和二居室,户型偏小。
其中一居室占比为14.9%,二居室占比为33%。对比镇,城市家庭住宅户型更小,当然这与城市土地资源紧张有关。
3、人均住宅面积扩张是未来地产需求驱动力
根据七普数据测算,2020年城镇家庭户住宅存量总面积为294.6亿平。暂不考虑两年间农民带房进城和老旧小区拆迁,加上2021年和2022年商品住宅竣工面积(7.3亿与6.3亿),得出2022年住宅存量总面积为308.16亿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39.45平方米。
但是,有超过一半的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小于均值,近4成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米以下。
15%的城镇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不足19平方米,不及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若去除20%的公摊,可使用的住宅面积仅为15.2平方米。
若人均可使用住宅面积为40平,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50平,只考虑家庭户人数,需要住宅总量约390.6亿平,较目前至少新增82亿平。
若考虑约1.4亿的集体户人口,所需要的住宅总量会更多。
四、户均已然1套房,
未来地产还会有需求么?
户均1套住宅现实之下,中国未来城镇住宅需求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第一,户均人口缩小,家庭户数增多,新户购房需求扩张。
过去20年,我国城镇家庭户均人口数不断下降。
六普显示城镇户均人口规模为2.85人/户,而七普显示城镇户均人口规模为2.62人/户,一人户、二人户的占比明显上升,人口小家庭化趋势将继续延续,导致户数会因户均人口规模的缩小而增多。
第二,人口迁移导致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增住宅需求旺盛。
中国经济板块的分化日益明显,资源和生产要素逐步向经济带、都市圈中心城市流入,区域经济资源分配的再集中吸引着人口流入。
人口迁移势必涉及到买房租房,给迁入地住宅市场带来新的增量。
第三,老旧小区改善性需求依然庞大。
从2011年到2020年,十年间新增8473万家庭户,但同期自建住宅和原公有住宅减少了1282万户,住宅净需求增加9755万户。
在新增住宅需求中,有7成家庭购买了商品住宅。
而且2000年以前建造的住宅建筑面积还有约81亿平,涉及城镇家庭约9000万户,背后的改善性需求有待释放。
第四,“住上更大房子”的改善性需求还将有所增加。
刚需购房受限于资金,倾向于中小户型。已有住宅家庭希望提高生活品质,以小换大、以旧换新。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支持住宅改善等消费。
OECD国家的人均住宅间数为1.71间,无论是否考虑乡村住宅因素,中国的人均住宅间数较其他国家依旧存在不小差距。
住宅舒适度与经济水平有着密切正向联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均住宅间数与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有望随之增长。
如果说过去二十年是中国地产黄金发展期,地产矛盾更多体现为住宅供给存在不足、供需出现错配,这也是过去二十年房价快速上涨基石。
那么未来或将是住宅质量的供需冲突。房地产大分化时代已至,这种分化不单局限于城市能级之间差异,优质小区和老旧二手房之间的差异也将越发扩大。
注:
1)人口普查数据调查的是人,并不是针对住宅,因此可能存在统计偏差。由于遗漏掉空置的房子,中国城镇家庭的实际套户比将高于本文测算结果。
2)商品住宅占比实际值可能偏低,其增速可能超预期,导致测算结果有偏差。
文中券商观点均节选自券商研究报告,仅作举例说明,不代表本文观点,亦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与承诺。本文章是作者基于已公开信息撰写,但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作者或将不时补充、修订或更新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该等更新。文章中的内容和意见基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结果,不保证所包含的内容和意见在未来不发生变化。本文章在任何情况下不作为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或出售投资标的的邀请。
午评:港股恒指微涨0.07% 恒生科指跌0.99%百度跌超7%
4月11日消息,美股周一收盘涨跌不一。今日开盘,港股恒指高开1.16%,随后涨幅收窄。截至午间收盘,恒生指数涨0.07%,报20344.92点;国企指数平收,红筹指数涨1.4%。恒生科技指数跌0.99%,百度跌7.07%,商汤跌3.9%,腾讯跌2.54%。内房股上涨,龙光集团涨19.05%,中国金茂涨16.67%,远洋集团涨12.66%。0000A股明日风口:广西首条电动重型卡车超级充电线路建成投运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5月24日消息,行业利好密集出台,有8大板块有望成为A股明日风口。1、广东:支持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等用户侧参与市场化需求响应0000霍华德·戴维斯:金融危机管理指南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霍华德·戴维斯记者是“青史第一笔”。大哉斯言,但也许最优秀的记者庶几堪此大任。在2008年金融大危机中,《纽约时报》的安德鲁·罗斯·索尔金(AndrewRossSorkin)的《大而不倒》(TooBigtoFail)便是如此,这本书仍然是对当市场开始崩溃时华尔街感受的最精准描述。索金很容易接触到关键人物。0000纵目科技与多家行业伙伴达成战略合作:致力产业链协同,赋能智驾生态圈|直击上海车展
推动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生态圈的形成和发展壮大。据IPO早知道消息,在4月18日开幕的第十二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纵目科技携最新自动驾驶解决方案——Amphiman3000、8000行泊一体解决方案、Trinity3000、8000舱行泊一体解决方案以及众多摄像头产品登陆车展舞台。0000工信部四大举措助动力电池产业提质升级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本报记者李嫒嫒5月24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一级巡视员苗长兴在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对动力电池技术创新、质量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工信部将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安全水平、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四个方面,加快推动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