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甘肃干部眼中的“选调生离开嘉峪关”

嘉峪关终究不是选调生顾某的“岸”。
在离职事件发酵一日后,顾某的母校武汉大学出面用三个“不”回应媒体:其个人选择,不能代表武汉大学在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的选调生群体,不会动摇武汉大学选调生扎根基层砥砺奋斗的信心,更不会改变武汉大学学生有志于到基层工作、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决心。
武汉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还表示,人生的路还有很长,希望这位同学经历此事件后,能真正成长、担当有为。
自5月29日以来,舆论多认为顾某“既要又要”,被批不算冤枉。纷争中也有观点提到,应尊重和接纳个体差异,不必上纲上线,更不能网暴。
在甘肃本地70后干部汪文(化名)眼里,顾某离开嘉峪关的选择“可以理解”。5月31日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和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经历大为不同,生活上的考验也少得多,对生活期望值比较高,到基层工作可能发现有一定的落差。“有些娃娃在基层,比较皮实一点,批评了想着他能把这个认识上升,有时候说服不了也没有办法,因人而异。”
汪文曾在县委办和乡镇工作。在他看来,基层的工作千头万绪,确实需要很多有能力的年轻人。选调生限定了高校范围,保证了一定的工作能力,但它的名额又很有限,也因为编制等原因,基层单位即便很需要也不一定能分到选调生。据他观察,在当地工作的选调生、西部志愿者等,工作都非常敬业,但留下来工作的选调生基本是甘肃本地人或者近乡的西北人。他表示,现在的年轻人负担都比较重,大多数孩子虽然考上了很不错的高校,但家庭经济条件都一般。如果在生活上比如住房方面有更多保障,对留住选调生而言可能会更好一些。
汪文认为,基层工作对一名干部的成长很重要。如果没有在基层锻炼过,没有真正和群众打过交道,可能对一些复杂问题的思考和处理都不全面,或者是有缺陷。如果在基层工作过、锻炼过,那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通常能得到了很大提升。“一名干部成长的过程中,基层锻炼还是很重要的,也能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基层工作的困境亦难以回避。早些年汪文担任镇长时,镇上很多填表、统计工作,基本是由一两名会电脑的年轻干部负责的。主管部门工作分得比较细,需要的数据、材料等,好比千根线传下来,到了基层乡镇都是从一个针孔过。“工作多了对乡镇工作有促进作用,但是对年轻干部、尤其是驻村干部来讲,那工作就比较忙,压力也比较大。”
网络上有一种声音讲,“能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对此,汪文谈道,在甘肃这个地方,过去条件确实非常艰苦,但是通过一辈一辈人的努力,各地的生活条件、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都是几代人下苦得来的成果,也让人有收获感。俗话说“鸡儿吃一天食是叫一天鸣”,这就说的是一种正常的生命运动。但凡活在这个世上,肯定要运动,如果把所有的运动都看成吃苦的话,确实“三观”有点偏差了。
5月31日,回看了顾某的“心路历程”,一名在东部省份工作的甘肃人表示,她的“上岸”可能是父母意愿的“上岸”,不是自己的“上岸”,顾某带着情绪去嘉峪关工作,自己禁锢了自己。
这名在外工作人士也提到,顾某本身回到甘肃算是一种对家乡的支持。相比武汉和兰州,嘉峪关的条件可能确实没那么好。而年轻人本来就迷茫,人生到底走哪条路也不够明确,可能公开发言时想不到这么多,对他们应多包容。顾某最后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离开了嘉峪关,达成了自己的“上岸”,对后来者也有警醒,足矣。
有媒体认为,就公共价值来看,这个略极端的案例背后,可能折射出的选调生群体某种心理倾向,更值得关注。
荔枝新闻5月30日刊文谈道,近几年,“考公热”进一步升温,其背后的竞争激烈程度无需赘言。就像一些网友所指出的,顾某所不屑的“选调生”,可能是无数人梦寐以求却难以得到的岗位。然而,包括选调生在内的公务员岗位“一岗难求”之下,某种职业倦怠感,很难说只是个例。尤其是选调生这类专门面向基层的岗位,可能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带有一种“勉为其难”的心态。比如,搜索与选调生相关的信息,迷茫、焦虑似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同时,有研究论文显示,近年来,部分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选调生用不好、留不住等问题,选调生流失现象呈现加剧的趋势,部分选调生在最低服务年限内就离开了所服务的机关,影响到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基层机关的正常运转。而前些年,还有媒体通过访谈8个省区的近百名选调生,梳理了2个实名制选调生QQ群一个月的聊天记录和数十篇选调生日记发现,当前选调生群体普遍存在三种心态,即急功近利、愤世嫉俗、过于理想化——顾某在文章中的种种表达和流露的情绪,可以说为此作了一个稍显极端的注脚。
该文称,诚然,不该将顾某的形象夸大为选调生群体的群像,但是她的情绪化表达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现实问题,很难完全说只是个人化的。这个案例也应该给选调生的选拔和培养,带来一些启示和警示价值。如何真正选出那些具备能力且有志于基层工作的人,如何将选调生的个人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真正激发出来,尽量避免出现选调生带着一种不情不愿乃至“哀怨”的心态从事这份工作,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
相关报道
武大回应选调生不满嘉峪关离职:不能代表选调生群体,望其成长
责任编辑:张玉
三少年涉嫌杀害同学,令人发指!背后是留守儿童之殇!
惩前毖后,自然是立法初衷。更需要探讨的是,未来该如何避免悲剧重演!主笔|姜浩峰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13岁初中生王子耀被害案,令人震惊。而后所见犯罪分子暴行之恶劣,令人发指。本刊微信号3月15日也对这一案件做了报道。3月16日,有报道称,犯罪嫌疑人——三少年已被刑拘。但更有法律专家直言,判处他们死刑是不可能的。在此不得不说,许多朋友对此感觉心中意难平!新民周刊2024-03-17 17:13:390002妈妈私拆档案引关注:这“档”事,弄错就是一辈子
一场大哭,唤醒了人们对“档案”的关注。“妈妈私拆档案,女儿被气哭”事件,让不少网友第一次知道,原来个人档案这么重要。很多人活在“档”下,却不自知。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主要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都会在个人的人事档案里有相应材料,并具有法律作用,在校称为学籍档案,毕业后形成人事档案。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07-05 15:45:130000南京一水域发现9岁男童尸体,嫌疑人已被抓获
据扬子晚报消息,连日来,南京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发布的一则《认尸启事》在网上流传,并迅速被网友转发。因该尸体为9岁男童,背后原因不明,从而引发广泛关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一知情人处获悉,目前已找到孩子的家人,嫌疑人已被抓获,南京刑侦局已介入调查。新京报2024-04-23 11:49:100000新京报:防止AI成为学生“作业偷懒神器”
“我天生对文科不太感兴趣,所以高一时很多文科作业都直接扔给AI了。”一位高二学生向记者说。“AI作业”是否成了又一个“拍照搜题”软件?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受访的不少高中生表示,只要会用搜索引擎,就能找到简单好用的AI“作业帮手”。新京报2024-04-17 17:47:260000媒体:国企领导“牵手逛街门”,大家在等一个解释
一段抖音上的街拍惹出了是非。视频当中,繁华的闹市街头,一名女子妆容精致、衣袂翩跹、袅袅娉娉,与一个中年男子并肩牵手,十指紧扣,姿态亲密,颇有神仙眷侣的范儿。之后社交媒体上流传消息指认,视频中的男子为央企中国石油下属的寰球工程项目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胡某勇,而女子并非胡某勇的妻子,且胡某勇妻子也是该公司员工。一时间事件点燃了公众的好奇心,集体围观这场“牵手逛街门”。澎湃新闻2023-06-07 16:59: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