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防止AI成为学生“作业偷懒神器”

“我天生对文科不太感兴趣,所以高一时很多文科作业都直接扔给AI了。”一位高二学生向记者说。“AI 作业”是否成了又一个“拍照搜题”软件?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受访的不少高中生表示,只要会用搜索引擎,就能找到简单好用的AI“作业帮手”。
学生们提到AI“作业帮手”,不禁让人们想起两三年前出现的“拍照搜题软件”。曾经,许多中小学生遇到难题就打开手机摄像头“拍照出答案”,但一到考试就“露馅”。对此,教育部曾要求这些软件下线整改。然而,搜题用的“摄像头”盖住了,AI平台的“聊天框”却开始逐渐向学生的作业本“渗透”。AI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否会重蹈搜题软件的覆辙?
需明确的是,AI技术融入教育领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业效率。对某些学科缺乏兴趣的学生来说,AI的帮助无疑是一剂“解药”。但在实际操作中,它却可能演变成学生逃避学习的“偷懒神器”,“解药”也可能成为一种“毒药”,让学生逐渐丧失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的动力。
因此,中学生用AI做作业,相对于用“拍照搜题”软件,其负面影响更不容忽视。
拍照搜题软件通过拍照识别题目,迅速给出答案,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解决作业疑难。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过分依赖这种工具,忽略了思考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导致其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如今,随着AI技术的发展,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更加高效、更加智能的“作业帮手”。它不仅能够提供答案,还能够模仿学生的写作风格,甚至生成完整的文章。这样的技术进步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诱惑,让一些学生更容易选择逃避而非面对学习上的挑战。
为防止“AI写作业”成为学生的“偷懒捷径”,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自我约束力。学校和家长应当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技术,强调诚信和自律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知识的积累和个人能力的提升。
再者,需优化作业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减少机械性、重复性的任务,增加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思考。
另外,AI技术可以辅助学生完成作业,而非完全替代。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新技术一味“堵”是不明智的。中学生使用AI的边界,需学校、老师以及家长达成共识,明确告知学生,并进行必要的监督,也需教育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监控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
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审慎地对待这一新兴技术,既充分利用它带来的好处,也要警惕其潜在的风险,确保它在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避免其被滥用。
作者 / 郭元鹏(职员)
责任编辑:刘德宾
沈阳一家长反映幼儿园虐童,教育局及警方介入调查
近日,辽宁省沈阳市一名家长网络发文反映:自己家孩子遭到所就读幼儿园老师的虐待,在午饭后被逼迫吃东西。10月12日,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了解到,目前沈阳市和平区教育局以及辖区派出所已经介入调查。涉事幼儿园工作人员称,事情正在调查。上游新闻2023-10-12 18:26:380000美国《新闻周刊》:夜间使用手机会让人发胖?
美国《新闻周刊》10月12日文章,原题:科学家说,晚上使用手机会让你发胖在当今的24小时社会中,虽然我们的活动早已不受地球每日光暗周期的支配,但我们的身体仍然如此。环球网2023-10-17 18:14:490000区长水上餐厅就餐时落水身亡?当地政府办公室回应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11月13日,一张“泉州市洛江区长苏某某在水上餐厅就餐时落水身亡”的聊天记录截图在网上流传。截图显示,事发地点系聚龙小镇。13日午间,泉州市惠安县政府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向大河报·豫视频《看见》记者表示,事发当天有2人落水,其中1人不幸身亡,身亡者系原泉州市洛江区区长苏某某。新浪新闻综合2023-11-13 21:47:210000珠峰获救女子到长沙感谢施救者,此前因不愿支付全部救援费被网暴,网友:亡羊补牢
来源:扬子晚报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7日下午,珠峰被救的刘女士来到长沙,与救援者范江涛、谢如祥见面。此前的6月5日,“珠峰被救女子刘女士不愿支付1万美元救援费用”一事登上热搜,目前仍在发酵,网络上各种声音铺天盖地。新浪新闻综合2023-06-09 22:14:270000“服美役”:热词背后的警示与遮蔽
最近,互联网上对“服美役”的探讨越来越多。长久以来,女性追求肤白貌美身材好等似乎是一件天然正确的事情,为此,她们不惜节食减肥、美甲染发、医美整形等;而“服美役”一词的出现,把小到敷面膜,大到削骨整容等为了变得更美而从事的各类行为都归为含有贬低和讽刺意味的“服役”指控中,刺激女性群体反思追求美的边界和程度应该在哪里,追求美的动机和理由又是什么。澎湃新闻2023-04-10 11:06:0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