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驱动着神奇的昼夜节律?来看看蓝藻的生物钟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昼夜节律是生物体内部一种约24小时的生物钟周期,包括人类、植物、真菌和细菌等,都被观察到具有类似的生理变化。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分析了蓝藻的复杂生理机制,试图揭开是什么驱动了蓝藻的生物钟。
该研究团队来自日本冈崎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分子科学研究所,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于2022年4月15日的《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
该团队的研究重点是调节蓝藻昼夜节律的生物时钟蛋白KaiC。蓝藻其实是一类能通过产氧光合作用获取能量的革兰氏阴性菌,又称蓝细菌,在几乎所有类型的水体中都能存活,在土壤和岩石等环境中也有发现。此前的研究已经证实,昼夜节律已经被“编码”进了KaiC蛋白。就其组成部分的数量而言,蓝藻的生物钟是最简单的生物钟,但仍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可以为科学家提供所有生物钟工作机制的线索。在新研究中,科学家检查了蓝藻KaiC蛋白变构的结构基础。蓝藻的生物钟便是由变构作用所驱动的。

研究团队通过筛选数千种结晶条件,研究了KaiC时钟蛋白的原子结构。对原子结构的详细研究使他们能够掌握整个磷酸化循环,即磷酸盐被转移到蛋白质上的过程。与磷酸化循环共同发挥作用的是另一个反应循环——ATP(三磷酸腺苷)水解,后者是决定生物时钟速率的能量消耗事件。磷酸化- ATP水解系统就像细胞活性的调节器。为了理解KaiC蛋白变构的基础,研究人员在8种不同状态下使KaiC蛋白结晶,从而观察到磷酸化循环和ATP水解循环之间的“合作”——就像两个齿轮一样。
在过去,科学家们通过生物体内和体外实验及计算机模拟对KaiC蛋白的磷循环进行了研究,但变构作用对KaiC的磷循环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通过研究8种不同状态下的KaiC蛋白,该团队观察到了磷循环和ATP酶水解循环中发生的耦合现象。这两个循环的耦合驱动了蓝藻的生物钟。

由于蛋白质是由大量原子组成的,要理解它们复杂而有序的功能机制并不容易。我们需要耐心地追踪蛋白质的结构变化。KaiC蛋白会有节律地自主激活和灭活反应周期,以调节其他时钟相关蛋白的装配状态。考虑到这一点,研究团队下一步可能会使用结构生物学来揭示耦合循环加速和减速的原子机制,目标是在原子水平上看到振荡期间所有的蓝藻生物钟蛋白,并描述有序节律从混沌的原子动力学中产生的时刻。
这项工作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工具,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昼夜节律时钟周期的工作机制。展望未来,研究团队认为他们的发现可以有更广泛的应用。哺乳动物、昆虫、植物和细菌都有自己的生物钟蛋白质,它们的序列和结构都各不相同,但是,KaiC蛋白动力学和时钟功能之间关系背后的逻辑可以适用于其他各种生物体的研究。
澳大利亚研究称发现地球上已知最大植物
新华社堪培拉6月2日电(记者岳东兴白旭)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1日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参与的团队发现澳大利亚一个海湾中绵延约180公里的海草草甸其实是一株单一的植物,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地球上已知最大的植物。这项研究由西澳大利亚大学以及弗林德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相关成果已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上。研究人员表示,上述海草草甸位于西澳大利亚州的鲨鱼湾,估计至少已存活4500年。诺哈网2023-05-26 11:26:060000《自然》刊文指出地球内核是超离子态
波涛汹涌的大海,耀眼的电闪雷鸣,摄人心魄的岩浆崩裂,巨大的蘑菇林……在法国作家凡尔纳笔下的《地心游记》中,地球内部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奇幻世界。事实上,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内核并不是凡尔纳所说的空心结构,而是一个由压缩铁合金组成的固体球。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和平、何宇与北京高压科学中心毛和光院士等团队在《自然》刊发的论文再次刷新了目前认知。诺哈网2023-05-26 01:44:560000为了不被女友吃掉,它在嘿嘿嘿后飞速弹射逃离
约会是一道送命题,但有些生物找到了保命的方法。撰文|栗子审校|clefable对许多动物来说,每次交配都有可能是一场死亡挑战。诺哈网2023-05-25 22:34:500000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薄膜扬声器,重量轻耗电量小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最新研发一种薄如纸张的扬声器,它可以将任何表面变成一个音频源。这种薄膜扬声器产生的音频失真最小,且消耗能量仅是传统扬声器一小部分,研究小组演示了一款手掌大小的扬声器,重量大约是1角硬币,无论这片薄膜粘在什么物体表面,都能播放高质量音频。诺哈网2023-05-25 21:04:450000卫星数据分析显示:亚马逊雨林正在失去恢复力
《自然—气候变化》发布研究称,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数据分析显示,亚马逊雨林可能正在失去恢复力。这是由伐木和焚烧的双重压力造成——目前尚不清楚人类造成的气候变化影响有多大,但未来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自21世纪初以来,大约3/4的森林的恢复能力一直在下降,科学家们将这视为一个警告信号。新的证据来自于对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变化的卫星数据的高级统计分析。诺哈网2023-05-25 21:58:0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