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钱要了上百条人命?俄罗斯恐袭背后雇主到底是谁?
俄罗斯恐袭已发生超过3天
嫌疑人无差别射杀
为了50万卢布(约3.89万人民币)
要了上百条人命?
血腥恐怖袭击震惊世界
俄罗斯、美国、乌克兰
各执一词
“罗生门”再现
究竟谁是幕后黑手
一起揭秘↓
极端组织声称制造恐袭
美国立马确认
3月22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近郊“克罗库斯城”音乐厅发生严重恐怖袭击事件,目前已致139人遇难,现场搜索工作仍在持续。
恐袭事件发生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23日声称制造了这起恐怖袭击事件。同一天,美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阿德里安娜·沃森发表声明说,“伊斯兰国”是这起事件的“唯一”责任方,“乌克兰没有卷入”。
3月25日,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指出,极端组织近几年调整了计划,现在主要针对美国的敌人和对手,包括伊朗、叙利亚的合法政府以及俄罗斯等,并称这是“奇怪的巧合”。
▲ 音乐厅遭恐袭后航拍画面
当地时间2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美国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让所有人相信,在这起恐怖袭击中没有乌克兰的痕迹,而是极端组织所为。
俄方知道这起针对俄罗斯及其人民的暴行是谁亲手实施的,但俄方更关心的是其雇主是谁。普京强调,这次恐袭是一种恐吓行为,问题是谁能从中受益。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认为,可能和“伊斯兰国”有关,但凶手可能不仅是一方,幕后还有更大的黑手。如果与乌方相关,北约和美国在事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嫌疑人试图逃往乌克兰
背后是否有乌方的手笔?
对于恐袭事件,俄方一直没有排除西方和乌克兰的嫌疑。
俄总统普京3月23日发表电视讲话时说,犯罪嫌疑人试图逃往乌克兰方向,有人为他们准备了逃离俄罗斯的“窗口”。
俄联邦安全局提供的消息显示,嫌疑人最终在地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交汇处的俄布良斯克州被捕。
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吴大辉认为,俄方给出的基本判断是恐袭事件与乌克兰相关。俄罗斯学界也在讨论,如果与乌方密切相关,意味着俄乌冲突将被赋予反恐战争的因素。
俄音乐厅恐袭事件
将对俄乌冲突产生哪些影响?
这起恐袭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十分敏感。恐袭的前一天,3月21日,俄现任总统普京在选举中获胜。俄乌冲突也进入第3年。
军事专家杜文龙认为,俄音乐厅恐怖袭击事件将给俄乌冲突加码,冲突烈度和双方的打击力度将会进一步上升。
“如果企图利用恐怖主义势力
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3月23日和25日,我外交部两次就俄恐袭事件发声。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中方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强烈谴责恐怖袭击行为,坚定支持各方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努力。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认为,国际反恐形势严峻,应高度关注局势动荡的国家和地区,还需注意国际恐怖主义可能被一些国家利用。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如果有的国家或者有些人企图利用这股势力,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来源:央视军事综合CCTV-7《兵器面面观》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重大突破!”巴基斯坦进行试射
据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网站10月21日报道,巴基斯坦日前试射了一枚“燕子”弹道导弹,这种导弹能够携带可以攻击不同目标的多枚弹头。报道指出,巴基斯坦上一次试射这种分导式多弹头武器是在2017年1月24日。据报道,巴基斯坦三军新闻局称,18日进行的试射旨在验证“不同子系统的各种设计方案、技术参数和性能评估结果”,“旨在加强威慑,促进地区战略稳定”。0000美国中央司令部证实对伊拉克民兵武装发动无人机袭击
当地时间2月7日,美国中央司令部发表声明,证实美军于伊拉克时间7日晚间对伊拉克什叶派民兵武装“真主旅”发动无人机袭击,打死了一名“策划袭击美军基地的高级指挥官”,以作为对美军驻约旦基地此前遭袭并导致人员伤亡的“报复性行动”。此外,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援引政府官员的消息报道,美军此次发动的袭击不会是总统拜登授权的一系列“报复性行动”的结束,美国还将采取更多措施。(央视记者徐德智)0000朝鲜外务省:俄总统普京表示愿意尽快访朝
据央视新闻消息,据朝中社1月21日报道,朝鲜外务省20日发表公报,报道了朝鲜外务相崔善姬访问俄罗斯的成果。公报称,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愿意尽快访问朝鲜。(总台记者董海涛)责任编辑:崔理斯0000“他在‘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美国《华盛顿邮报》和德国《明镜》周刊11日发表联合调查报道,称一名乌克兰军官“协调”参与了“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环球时报2023-11-14 14:27:100000以军无人机空袭黎巴嫩南部 致一名真主党成员死亡
以色列军方表示,当地时间5月23日上午,以军在黎巴嫩南部发动无人机空袭,打死一名黎巴嫩真主党成员。据以色列国防军透露,死者名为纳西尔·法兰,为黎巴嫩真主党“重要成员”,负责武器制造和采购。黎巴嫩真主党当天宣布,一位名叫纳西尔·法兰的真主党成员在一次袭击中丧生,不过真主党并未提供有关他身份的任何信息。(总台记者杨渊)责任编辑:张迪央视2024-05-24 15:17:1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