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张继科事件:谁来打破微妙的沉默
张继科在热搜上下不来了。这是我们这几天看到的一种舆论现象。
但与此同时,涉事的几方似乎不约而同地陷入了沉默,如果这个微妙的现状不打破,张继科事件就有逐渐“冷”下去的危险。
先说张继科本人。4月1日,《新京报》记者联系上张继科本人,对于欠债和传照片,张继科作出否认。但是当记者追问是没有欠债还是没有发照片时,张继科挂断了电话。此后,再也没有张继科本人的公开回应。
唯一爆出的消息是,蓝V认证的@娱乐有饭 表示,从接触过张继科本人和其团队的知情人处获悉,张继科不愿意再回应事件的原因之一为“他不太愿意自己处在风口浪尖上。”这一“间接转达”的消息,又将网友对张继科的质疑和不满推向了一个高潮:你不太愿意,但受害者已经处在风口浪尖了!
再看张继科律师。在张继科所属公司委托律师发布声明称“将对重点侵权用户提起诉讼”后,遭遇了爆料人李微敖长文回应,并晒出来一张疑似张继科签字的欠条,而后,张继科律师似乎就陷入了“哑火”:
4月3日,红星新闻联系上了张继科的代理律师杨曙光,对方表示:“现阶段不太方便发表任何言论,毕竟我不是当事人,而是代理(律师)”“现在这个案件如果要发声,还是需要和当事人有商量。”同日,《法治日报》记者致电杨曙光,对方表示“还未起诉,作为代理人暂时不做任何回应”。
律师是可以联系上,但是基本等于没有回应:要看当事人,这就又回到了张继科身上。
至于张继科工作室,在措辞严厉的辟谣后,也陷入了失声状态,让人一时不知对话和质证该如何继续。
截至目前,有关张继科涉嫌“赌博欠债”及“传播女演员私密视频”的传闻持续发酵,但信息增量,尤其是事实增量,显得相当匮乏。这种局面,是时候打破了,这种沉默,也无法让舆论场满意。
那么,如果当事人及其经纪、律师团队不愿意,谁来打破?
中央政法委长安剑评论张继科事件称,“巨额赌债”“女星私密视频”“敲诈勒索”……这些热词个个涉嫌违法乃至犯罪,早已超出“民不举官不究”的范畴。这也就是说,张继科一方虽然沉默,但是有关部门也可以主动作为,毕竟涉及违法犯罪无小事,尤其是还涉及公众人物,也不可能是纯粹的私事。
比如,爆料人提到的S先生敲诈勒索案已经审理完成,S先生也已经服刑,那么,可不可以在保护当事人隐私的情况下,对外说明相关情况,澄清公众关心的、具有公共意义的事实,以消解当下舆论的质疑和猜想?
另外,作为娱乐明星的张继科,其工作室已经有过出面回应的姿态,虽然并不令人满意;但是作为体育明星的张继科,是否还存续着某种公共身份?有媒体报道,张继科目前没比赛、没职务、也没正式退役,那么张继科到底是什么身份?如果有公共身份,其所在单位机构是不是应该回应此事、表明态度?
一边是简单的辟谣,一边是爆料人充满细节的放料,这两条事件发展线,该产生交集了。而这个交集,就是尽快步入调查程序,让各方口中的“事实”得到验证,或排除、澄清。互联网是一个公开场域,各方都有平等的发言权,但不可能就同一事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真相。当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那就至少有一个是谎言。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天,和张继科有过合作的商家,纷纷下架张继科宣传物料、删除张继科的相关动态,并表态对此事高度关注。如果说,只是爆料方和当事人一方之间的言语争锋,尚不足以显现话题的公共价值,那么随着张继科代言品牌做出实际动作,其事实性的公共影响已经产生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件事情都不能再这么僵持下去了。
这不是一个娱乐八卦,而是严肃的法律和公共事件。该查就查,该澄清就澄清,该处理就处理。
责任编辑:张迪
七成受访青年感觉太多虚拟社交让人更孤独
当下,不少年轻人线上“好友”越来越多,人却越来越宅。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1名18-35岁的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3%的受访青年认为太多虚拟社交让人更孤独。“找不到知心朋友却用喜欢独处来掩饰,这是真孤独”中国青年报2023-05-05 06:49:260000网红“铁头们” 带得来教育公平吗?
公平是什么?公平应该是多劳多得,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而不是绝对平均主义,不是一刀切近期,网红“铁头惩恶扬善”在发布系列打假视频获得粉丝积累后,把大棒挥向了教培领域。他举报杭州新东方违规补课引发关注后,直播带货时出现大量网友唱反调,开播一小时便草草收场,多个合作商家也表示已终止带货合作。在他最新的回应中,围绕“下一个目标将是河北衡水中学”“接下来我暂时不会触碰教培行业了”等言论又引发热议。0000曲婉婷被拍卖房产219.9万成交:9人报名86次出价
[#曲婉婷被拍卖房产219.9万成交#:9人报名86次出价]6月3日,曲婉婷房产二拍结束,以219.9万成交。该房产在5月16日法院一拍时流拍,随后降价约41.75万元于6月2日二拍。此外,曲婉婷另一套房产在5月16日法院一拍时,以291.9万元成交。上述两套房产均涉及曲婉婷母亲——哈尔滨市发改委原主任张明杰案。2022年,张明杰因犯受贿罪、滥用职权罪,二审被裁定维持一审无期徒刑的判决。新京报2023-06-03 15:24:580000鸭脖还是老鼠头? 南昌涉事学校曾因老鼠事件被联合执法
看看新闻KNEWS2023-06-05 22:35:550000指鼠为鸭原因何在?
新浪新闻综合2023-06-22 23:22:0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