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张继科事件:谁来打破微妙的沉默
张继科在热搜上下不来了。这是我们这几天看到的一种舆论现象。
但与此同时,涉事的几方似乎不约而同地陷入了沉默,如果这个微妙的现状不打破,张继科事件就有逐渐“冷”下去的危险。
先说张继科本人。4月1日,《新京报》记者联系上张继科本人,对于欠债和传照片,张继科作出否认。但是当记者追问是没有欠债还是没有发照片时,张继科挂断了电话。此后,再也没有张继科本人的公开回应。
唯一爆出的消息是,蓝V认证的@娱乐有饭 表示,从接触过张继科本人和其团队的知情人处获悉,张继科不愿意再回应事件的原因之一为“他不太愿意自己处在风口浪尖上。”这一“间接转达”的消息,又将网友对张继科的质疑和不满推向了一个高潮:你不太愿意,但受害者已经处在风口浪尖了!
再看张继科律师。在张继科所属公司委托律师发布声明称“将对重点侵权用户提起诉讼”后,遭遇了爆料人李微敖长文回应,并晒出来一张疑似张继科签字的欠条,而后,张继科律师似乎就陷入了“哑火”:
4月3日,红星新闻联系上了张继科的代理律师杨曙光,对方表示:“现阶段不太方便发表任何言论,毕竟我不是当事人,而是代理(律师)”“现在这个案件如果要发声,还是需要和当事人有商量。”同日,《法治日报》记者致电杨曙光,对方表示“还未起诉,作为代理人暂时不做任何回应”。
律师是可以联系上,但是基本等于没有回应:要看当事人,这就又回到了张继科身上。
至于张继科工作室,在措辞严厉的辟谣后,也陷入了失声状态,让人一时不知对话和质证该如何继续。
截至目前,有关张继科涉嫌“赌博欠债”及“传播女演员私密视频”的传闻持续发酵,但信息增量,尤其是事实增量,显得相当匮乏。这种局面,是时候打破了,这种沉默,也无法让舆论场满意。
那么,如果当事人及其经纪、律师团队不愿意,谁来打破?
中央政法委长安剑评论张继科事件称,“巨额赌债”“女星私密视频”“敲诈勒索”……这些热词个个涉嫌违法乃至犯罪,早已超出“民不举官不究”的范畴。这也就是说,张继科一方虽然沉默,但是有关部门也可以主动作为,毕竟涉及违法犯罪无小事,尤其是还涉及公众人物,也不可能是纯粹的私事。
比如,爆料人提到的S先生敲诈勒索案已经审理完成,S先生也已经服刑,那么,可不可以在保护当事人隐私的情况下,对外说明相关情况,澄清公众关心的、具有公共意义的事实,以消解当下舆论的质疑和猜想?
另外,作为娱乐明星的张继科,其工作室已经有过出面回应的姿态,虽然并不令人满意;但是作为体育明星的张继科,是否还存续着某种公共身份?有媒体报道,张继科目前没比赛、没职务、也没正式退役,那么张继科到底是什么身份?如果有公共身份,其所在单位机构是不是应该回应此事、表明态度?
一边是简单的辟谣,一边是爆料人充满细节的放料,这两条事件发展线,该产生交集了。而这个交集,就是尽快步入调查程序,让各方口中的“事实”得到验证,或排除、澄清。互联网是一个公开场域,各方都有平等的发言权,但不可能就同一事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真相。当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那就至少有一个是谎言。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天,和张继科有过合作的商家,纷纷下架张继科宣传物料、删除张继科的相关动态,并表态对此事高度关注。如果说,只是爆料方和当事人一方之间的言语争锋,尚不足以显现话题的公共价值,那么随着张继科代言品牌做出实际动作,其事实性的公共影响已经产生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件事情都不能再这么僵持下去了。
这不是一个娱乐八卦,而是严肃的法律和公共事件。该查就查,该澄清就澄清,该处理就处理。
责任编辑:张迪
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二次放号”问题为何难破?
近日,安徽省铜陵市公安局民警“徐督督”在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科普视频中表示:“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随手注销的手机号很可能造成财产损失。随后,该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引发群众广泛热议。0000长沙被打破头骨女孩身体有所好转,称老师非误伤
长沙被打破头骨女孩家属告诉@荔枝新闻,近日孩子身体有所好转,清醒后对父亲回忆了事发细节,称教师宋某某当时是故意打她,不是之前网传的误伤。女孩说,宋某某先是把桌子掀了,走到第三排座位,第一次女孩没打中,第二次直接打破脑袋。女孩父亲称,孩子一回忆被打就头疼难受,晚上睡觉经常做噩梦哭喊“别打我,别打我”。9月18日,相关人员已为女孩做伤情鉴定,结果仍在等待中。来源:@荔枝新闻澎湃新闻2023-09-19 14:17:080000“绝命毒师”落网,“丧尸药”制贩大案告破
“我们小区最近经常有刺鼻的异味,你们来查一下吧。”2021年5月,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老僧堂镇某社区一位社区民警走访时,接到了多位居民相似的反映。根据描述,民警怀疑社区内有制毒窝点,就将该线索报给了嘉祥县公安局禁毒大队。中国新闻周刊2023-03-31 16:33:170000柯基被砍当事人再发声:丈夫一家人三观都有问题
Vista看天下2023-05-29 12:14:320000被曝“测试车高速逃费”,小米回应
@小米公司发言人:今日我们注意到天津高速公路集团运营的高速声音账号相关文章,其中提及我司测试车辆在京沪高速路段出现路径通行数据异常,相关结论存在严重偏颇。经个别微博账号恶意曲解为恶意逃费、违规掉头等行为。现我司将查明情况予以披露:环球网2024-03-20 07:55:1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