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孕育复杂生命的新配方:26亿年前海底“微生物肥料工厂”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揭示了地球上孕育复杂生命的新配方,它涉及到大约26亿年前海底“微生物肥料工厂”的出现。
地球上首次氧含量大幅上升大约发生在24亿-22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的早期阶段,但科学家仍不确定大氧化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方式,一些人认为,这是由于海洋中磷水平上升所致,从而推动了光合作用和氧气的产生,而其他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火山释放的活性气体减少有关,这些活性气体消耗较少氧气。
目前,由利兹大学领导的一支国际科学家团队,使用一项最新技术,在南非26亿年前的岩层中测量到海洋和海底之间的磷循环,从而导致了大氧化事件。
实验室对这些岩石样本的测量结果表明,海水中磷循环刺激了光合细菌进程,进而提高了氧气水平。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得出结论称,这个“海底肥料工厂”的形成是地球氧气水平升高的先决条件,可能是其他行星支持复杂生命可能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该过程可能是行星氧合的关键,因此最终能够承载复杂生命。
这个“配方”的关键部分是碳酸盐的可用性,因为它是循环回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丰富的硫可能是氧合环境的重要需求。
大约24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期间,大气中氧气的增加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命进化的一个决定性转变,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大氧化事件发生的数亿年前,蓝藻就开始产生氧气了。最初的氧气生成导致海水硫酸盐增加,从而启动了循环过程,使氧气产生速度增加到足以补充大气氧气。
该项研究不仅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地球历史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地球生命演变进程。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同样的磷循环过程导致了危险的海洋缺氧事件,因为即使它使大气含氧,当光合作用微生物腐烂时,实际上从海洋中带走了氧气。
作为气候变化的一部分,现在开始这样发生了,由于气温上升和磷作为农业肥料的使用增加,海洋中氧气指数正在逐渐下降。(叶倾城)
地球的地核正向外泄漏罕见的原始气体氦-3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的建模研究显示,一种在大爆炸后不久产生的、极为罕见的氦气正在从地球的金属地核中向外泄漏。这类氦气名叫氦-3。宇宙中的绝大部分氦-3都是在138亿年前大爆炸发生后不久时形成的,其中一部分与其它气体和尘埃一起,成为了太阳星云的一部分。太阳星云是一团体积巨大、不断旋转的气体云,被认为是太阳系的前身。诺哈网2023-05-25 19:17:180000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来源:地球知识局北京中轴线作者:南城赛金花校稿:朝乾/编辑:蟹黄捞饭作为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六朝古都”,北京老城可谓我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典型代表。道路横平竖直、建筑对称排布,是北京城市格局的最大特点。自永定门到天安门,从故宫博物院到钟鼓楼,这一座座地标性遗产建筑,都贯穿于一条长近8公里的“中轴线”之上。在北京二环内及周边,有很多门、很多海、很多坛诺哈网2023-05-25 18:30:260000红河首现2亿年前尾巴最长肿肋龙类化石
近日,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为主导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报道了距今约2.44亿年前一个海生爬行动物新属种,长尾红河龙。它发现于我国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三叠世早期海相地层,全长47厘米,体形像水生蜥蜴,超长的尾巴尤其特别。长尾红河龙是我国肿肋龙科最早的确切证据,代表了世界上尾巴相对最长(由69块脊椎骨组成)、脊椎骨总数最多(121块)的肿肋龙类。诺哈网2023-05-25 18:33:040000古老气味揭示埃及坟墓的秘密
两名古埃及人被埋葬3400多年后,为滋养他们永恒的灵魂而留下的食物罐依然散发着香味。一个由分析化学家和考古学家组成的小组对这些气味进行了分析,以帮助识别罐子里的东西。《自然》近日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味考古学可以丰富我们对过去的理解,或许还能让参观博物馆更加身临其境。诺哈网2023-05-25 19:43:090000磁性量子材料为下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探索平台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19日上午消息,据报道,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利用中子散射判断了一种特殊材料的原子结构能否承载一类名叫“螺旋旋转液体”的新型物态。通过追踪层状氯化铁磁体蜂窝状晶格中名为“自旋”现象的微小磁矩,该团队发现了首个能够容纳该物态的二维系统。诺哈网2023-05-27 00:37:5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