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份9月CPI出炉:17地物价降了,黔豫晋“六连降”
中新经纬10月31日电 (王永乐)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31省份2023年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中新经纬梳理发现,9月,17省份CPI同比下降。其中,贵州、河南、山西等3省份物价连续六个月回落。
17省份CPI同比下降
贵州等3地“六连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9月,全国CPI环比上涨0.2%,同比持平,环比、同比涨幅双双回落。
中新经纬梳理发现,31省份9月CPI同比“跌多涨少”。其中10省份同比上涨,17省份同比下降,涨跌省份较上月分别减少5个和增加3个。
具体来看,内蒙古、青海、上海、黑龙江、天津、北京、河北、广东、宁夏、甘肃等10省份涨幅高于全国水平,且均处于“0时代”;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涨幅与全国水平持平;吉林、浙江、云南、辽宁、福建、湖南、陕西、山西、河南、广西、海南、新疆、西藏、湖北、四川、重庆、贵州等17省份涨幅低于全国水平,其中,贵州、河南、山西等3省份物价连续六个月回落,贵州则是唯一降幅超1%的省份。
另外,从增减幅来看,青海增幅最大,为0.6个百分点;贵州降幅最大,为0.7个百分点。
国金宏观赵伟团队分析称,9月CPI同比增速回落受基数拖累明显,食品、非食品涨价双双不及预期。分项中,食品价格涨涨0.3%较上月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均值的1.2%,与猪肉、鲜果等供给充足等有关;非食品价格上涨0.2%,与上月涨幅持平,低于同期均值的0.3%,与暑期出行减少带动部分服务价格回落等有关。
未来CPI怎么走?
展望下阶段物价走势,机构普遍预计短期仍处于低位。
在英大证券公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郑后成看来,10月CPI同比面临基数效应方面的利多,但是也面临来自“猪油”两方面的利空,大概率在9月的基础上小幅震荡。
赵伟团队认为,10月翘尾或拖累0.2个百分点、对CPI表现或仍有扰动。伴随基数效应走弱和需求回升对价格支撑等,中性情景下,CPI或回升至年底的1%左右。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预计,年内消费者物价将延续回升态势。主要是消费需求修复,有望带动商品和服务消费逐步改善;原油价格反弹及服务需求释放,服务类价格将平稳增长。但另一方面,国内供给领先于需求恢复,生猪产能充裕,日用消费品供应充足,将使物价走势温和。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10月18日在发布会上指出,我国物价变化跟国际走势不一样。近期,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行,全球通胀保持高位,美国虽然实行了大力度加息,但是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月份同比上涨3.7%,欧洲CPI同比上涨4%以上,所以高通胀成为影响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我国流动性总体充足合理,价格走势跟国际走势是鲜明的对照。从宏观调控角度来讲,在全球层面还是一个亮点。当然,也不是说价格越低越好,随着总需求回暖、经济恢复,价格也会温和上涨。(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高温津贴发了吗?北京专项检查高温劳动权益保障
针对近期北京连续出现40℃高温天气情况,昨天,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总工会等部门,组织开展高温天气作业劳动权益保障专项检查。检查组来到外卖骑手集中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站点,及一线建筑工地,实地查看高温天气防暑降温措施、高温津贴发放等情况。根据检查情况,劳动监察人员特别提醒,高温津贴应单项列明,让劳动者容易区分。北京日报2023-07-09 01:29:040000美国对中国的这一做法,令澳大利亚感到不安
美国政府近些年持续拉拢、施压盟友在关键矿产领域与中国“脱钩”。不过,在澳大利亚媒体看来,作为美国重要盟友以及关键矿产资源大国的澳大利亚,该国的公司可能会发现,在供应链中识别出中国元素是“困难”且“麻烦”的。环球时报2024-02-19 14:10:280000黑龙江一煤矿发生事故致多人失联 一天前曾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验收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刘永恒据央视新闻,11月28日15时左右,黑龙江龙煤双鸭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双阳煤矿,发生冲击地压顶板事故。记者多方了解获悉,截至16时,初步掌握,事故造成多人失联,相关救援工作正在进行中。大河报·豫视频《看见》记者注意到,双矿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曾于11月27日发布了一篇名为《公司验收组在双阳矿检查验收时强调:提升正规化专业化水平持续巩固质量达标成果》的文章。新浪新闻综合2023-12-01 22:29:240000大陆可能将厦金水域“钓鱼岛化”?国台办回应
中新网2月28日电28日,国台办再回应“2·14”恶性撞船事件,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表示,将坚决维护同胞的合法权益,绝不允许此类事件再度发生。大陆方面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一切后果由台方承担。28日,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提问:“2·14”恶性撞船事件发生后,岛内舆论纷纷质疑台“海委会主委”管碧玲前后矛盾的说辞和推诿责任的做法,认为其失职,应当负“政治责任”。对此有何评论?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