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世界将被疫情变成什么样?
文章来源 科研圈
我们刚刚送走了新冠疫情下的第三个春天,在很多人眼中它格外漫长。一份来自国际科学家组织的新报告对 5 年后的世界进行了不同情景下的模拟——2027 年我们能否摆脱新冠疫情,取决于全球人口能否建立起有效免疫屏障、全球合作能否顺利开展等一系列科学与社会因素。
三种命运
这份报告由旨在联合世界各地科学家和科学机构的非政府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ISC)完成,作者是来自公共卫生、病毒学、经济学、行为科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领域的 20 名专家。他们模拟了不同科学和社会条件下,未来 5 年新冠疫情走势和人类命运的三个可能情景。
如果全球人口的新冠疫苗完全接种率能够超过 80%,那么我们将进入一个极为乐观的未来世界:疫苗的高普及率意味着更少的感染者死亡数、更低的病毒变异风险、更公平的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和更紧密的国际合作水平,同时这也会为心理健康、经济增长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助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会就此消失,它将转变成为一种可控病毒,即便在某一时刻导致感染激增,人类社会也依然能够有效应对。
但报告认为,上述情况不太可能真的发生。根据 Our World in Data 和《纽约时报》的统计数据,截至 5 月中旬,全球共有 61% 的人口完全接种了新冠疫苗,但分布极不均衡:北美和亚太地区的完全接种率正向 70% 的大关进发,但大部分非洲国家的数字不足 35%。ISC 的学者们认为,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新的行动,未来 5 年全球疫苗接种率无法提升至 70% 以上,新冠病毒仍会出现季节性暴发,新变体也会持续出现,各国仍需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不断研发新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部分疫苗接种率高的国家或许能够走出大流行的急性期,但那些本就无法获得有效疫苗的国家和地区将会被拖进卫生系统崩溃、粮食安全无法得到保证的更糟糕境地。这会令全球不平等持续加剧,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倒退 10 年。
这还不是最差的情况。在报告模拟的第三种情景下,全球疫苗接种率低于 60%,低收入国家甚至无法获得第一针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持续升级的国际紧张局势和民粹主义可能会严重阻碍全球合作,疫情仍将失控,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会继续出现严重暴发。
ISC 专家们表示,报告并非试图预测未来,而是希望找到可以采取的行动来减少疫情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影响。显而易见的是,有效的疫苗部署将是避免我们陷入“悲惨结局”的重要条件。
一场豪赌
在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北美,79% 的人口已经接种了至少一剂新冠疫苗,针对目前传染性最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第四针”也处于研发之中,但他们仍然需要面临一场可能决定疫情走向的“豪赌”。美国政府于 5 月初警告称,今年秋季可能会有 1 亿美国人感染新冠病毒,希望借此说服国会批准更多用于新疫苗研发和卫生服务的财政预算。但自疫情暴发以来,新冠病毒层出不穷的变体和子变体令决策者犹豫不决——无论科学家和疫苗制造商选择哪一类变体作为新疫苗的研发依据,都有可能扑空。
人类并非没有控制传染性病毒的经验,流感疫苗就是证明。几个世纪以来,流感病毒和它的人类宿主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感染-免疫”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当人类对某一类流感病毒形成规模性免疫后,病毒就会演化出一个更新的版本来为自己获得生存的空间。于是,去年主导的流感毒株会决定今年的主导毒株,今年的主导毒株又会影响明年的演化方向。这种规律的演化形式被科学家形容为“阶梯式进化”, 世界大部分地区每年都会出现一个固定的流感季,因此这也为疫苗更新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周期。自 1999 年起,世卫组织每年都会根据各成员国报告的流感病例及其下属机构收集的数据,预测下一年的主导流感毒株,疫苗制造商将根据预测名单每年更新一次季节性流感疫苗的主要成分。
然而这份经验目前无法适用于新冠病毒。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病毒学家 Adam Lauring 认为,新冠病毒的迭代路径并不是流感病毒的阶梯式,而是呈现一种复杂的放射状:从演化谱系上来看,较早出现的阿尔法变体并不是之后占据全球主导地位的德尔塔变体的直接祖先;当下风头正盛的奥密克戎也并不和“前辈”德尔塔在同一条演化路径上——在世界过半人口拥有某种程度的免疫力的前提下,新冠病毒正在被迫自我改造,没人知道它下一步会怎么“变”。
锁定奥密克戎?
不过,最近出现的几个主要毒株都集中在奥密克戎内部。从 BA.1 到 BA.2,再到现在正在唤起全球警惕、拥有更强传染性和免疫逃避能力的 BA.2.12.1、BA.4 和 BA.5,这些层出不穷的子变体的出现传达出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下一步应该依靠基于奥密克戎的疫苗进行反击。走在疫苗研发前列的美国疫苗制造商 Moderna 和辉瑞已经开始了行动,两家公司基于 BA.1 子变体的 mRNA 疫苗很快会公布数据,正好能够赶上该国计划在今年秋冬季的新一轮接种。
不过,奥密克戎的刺突蛋白(是很多现有疫苗引发有效免疫反应的主要位点)和其他变体差异较大。科学家们担心,此前一直没有接种过任何疫苗的人,可能无法靠奥密克戎疫苗获得对其他新冠变体的免疫能力。最近发表在《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间接证实了这个观点:感染德尔塔变体后的小鼠,其血清具有一定的跨变种中和作用,但感染奥密克戎后的小鼠血清无法对野生型、阿尔法、贝塔或德尔塔变体产生有效的中和作用;未接种疫苗的奥密克戎感染者呈现了同样的特点,他们康复后并不能免于其他变体的二次感染。
一些专家认为,2021 年末到 2022 年初出现的 BA.4、BA.5 以及上个月以来北美地区 BA.2.12.1 的兴起,或许意味着病毒开始进入一种可预测的演化模式,但这仍不能排除未来其他变异株卷土重来的可能。要知道德尔塔变体并没有完全消失,随着全球人口对奥密克戎家族的免疫力不断增长,德尔塔的后代可能会卷土重来。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的“双输”局面,包含野生型毒株和 BA.1 子变体的两种刺突蛋白的二价疫苗或许是更令人安心的选择。据悉,Moderna 和辉瑞已经开始推进这类二价新冠疫苗的研发,Moderna 将其描述为该公司 2022 年秋季的“主打疫苗”。根据美国临床研究检索网站 Clinicaltrials.gov 的信息,两家公司均在招募或进行二价疫苗的较大规模临床试验。
不可否认的是,专门针对奥密克戎 BA.1 的疫苗早晚也会过时(现在这种变体已经开始丧失其主导感染者的地位了)。未来一段时间内,人类将不得不继续这场“打地鼠”一样的免疫游戏。但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肯定将无法赢得这场比赛。
好消息是,部分学者认为新的具有免疫逃避能力的变体从新冠病毒家族树中萌芽的速度最终会放缓。此外,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通用疫苗,希望它对所有新冠病毒变体(甚至包括那些未被发现的变体)都有效。另一方面,新变体的不断出现带来了更多的样本和数据,这或将帮助科学家们找到摸清病毒演化规律的头绪。
主要来源:
https://council.science/publications/covid19-unprecedented-and-unfinished/
https://www.sciencealert.com/this-is-what-the-next-5-years-of-the-pandemic-might-look-like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22/05/covid-vaccine-recipe-omicron-protection/62984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1240-x
https://www.bostonglobe.com/2022/05/06/nation/coronavirus-wave-this-fall-could-infect-100-million-biden-administration-warns/
https://covariants.org/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科研圈”(ID: keyanquan)
世卫:猴痘病毒已发生人际传播 未来或发现更多病例
据联合国官网22日消息,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自5月13日以来,全球12个未流行猴痘病毒的国家已报告了92例确诊病例和28例疑似病例。现有信息表明,与有症状的病例发生密切身体接触的人群中正在发生人际传播。数据显示,这些确诊和疑似病例主要来自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其余分布在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典和美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的死亡报告。0000科学家在亚马孙发现古代建筑:证实曾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科学家在亚马孙西南部发现了11个此前未知的Casarabe文化居住地遗址,该文化约存在于公元500~1400年。这些发现展示了一种此前在亚马孙地区未知的热带低密度都市性,说明亚马孙西部在前西班牙时期并不像过去以为的那样人烟稀少。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诺哈网2023-05-26 17:15:410000探险史上的“泰坦尼克号”找到了,沉没百年仍完整精致
在南极海域沉没,某种程度上说它的名气可以比拟为探险界的泰坦尼克号这艘被禁锢在海底一个多世纪的大船终于在2022年3月被重新发现世纪沉船“坚忍号”找到:最复杂的搜寻本刊记者/仇广宇发于2022.3.28总第1037期《中国新闻周刊》“这个发现简直无法再令人兴奋了,以后我的生活可能会走上一条下坡路。”诺哈网2023-05-25 21:45:430000城里长大的人导航能力更差?
一项研究认为,在城市外长大的人可能比城市环境,特别是网格状街道分布中成长的人具有更好的导航能力。这些发现表明,城市设计(如街道的网格组织)以及环境,会影响认知和大脑功能。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过去的研究认为经验会塑造大脑结构和功能。例如,环境的文化和地理特征会影响认知和心理健康。然而,我们对人的成长环境对以后认知能力的影响了解甚少。诺哈网2023-05-25 19:21:100000长3米,中国最大早三叠世鱼龙重现天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韩凤禄与合作者近日报道了一具来自中国广西百色市隆林县者保地区的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这个世界范围内的全新属种被命名为“粗壮百色鱼龙”。该鱼龙长达3米、外形憨萌,具有更强的游泳能力,是目前中国发现最大的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生物和医学领域开放获取期刊PeerJ。诺哈网2023-05-25 19:47:1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