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556

留学圈乱象:父母砸锅卖铁,孩子变成一堆废铁

诺哈网2023-08-20 08:54:230

前几天,我司收到几份简历,面试者都是在国外名校毕业的海龟,让编辑部的学渣们都瑟瑟发抖。

但抖着抖着我们就淡定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虽然现在出国留学的越来越多,但回国就业的也越来越多了?最可怕的是,他们回来还要跟普通本科生竞争同一岗位!

那么问题就来了——出国留学,还有没有用?

前阵子,一个“海归女硕士留学两百万,实习工资一千多”的新闻,引发了全网热议。

新闻主角化名“晓晓”,由于考试失利,本科出国就读传媒学专业。晓晓说,在澳大利亚读完了本科后,又考进昆士兰科技大学攻读传播学硕士。

回国后,本想着拿着“海龟”的名义,在国内吃香,找到一个“冲锋在新闻第一线的新闻女战士,在中国的新闻史上写下自己的篇章”的媒体工作。

谁曾想,接受实习以后,她发现工作没什么意思,“每天跟着老师出去采访一些鸡毛蒜皮”,学到的东西用不上,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太大,从事的工作完全发挥不了自身的价值。

找到的几份工作接连受到打击,最后在家里的安排下,她开始了考博之路。

更要命的一点是,硕士毕业后,她陆续应聘的几家媒体,实习期工资只有1300元。她曾自嘲,按照这个工资,自己不吃不喝干20年,正好可以抵上在澳大利亚一年的研究生学费。

而重点是,当初为了供养她,家里卖掉了一套爷爷留下的、位于大明湖畔带小院的80平房子。截止至今,在澳大利亚本科加硕士的5年,她花了超200万的费用。

出国两百万,实习一千块,前后对比差距过大,让人心生感叹。

晓晓不是个例。前几天,猎聘发布的《2018年海外留学生归国趋势报告》里提到:

“从薪资来看,六成以上的海归留学生的平均年薪在10万元以下,而八成留学生期望的年薪平均在20万元以下。再从国内应届生来看,高达85%以上国内院校毕业生平均年薪集中在10万元以下,其薪资分布与海归留学生薪资分布大体一致。

《报告》里分析说:近几年,大量海归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再加上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国内院校毕业生步入职场,因此增加了海归的就业难度。此外,由于海归对国内的工作环境不熟悉、工作文化差异性,其竞争力也会相对减弱。

用人话说,海归留学生在国内竞争同样激烈。

一直以来,“留学”两个字就是中产家庭的痛。

有钱家庭会无条件送孩子出国,贫困家庭不会考虑出国留学这件事,而被剩下的中产家庭,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

有房有车的体面生活,拯救不了动辄几万的语言培训班和数以百万的留学费用。

在他们的观念里,“留学=镀金=好工作=好收入”几乎是一个标准法则。钱不够,仿佛就要断送了孩子的大好前程。为了供养孩子出国留学,家长们往往“砸锅卖铁”也要送出去。

新闻里的“晓晓”,一切都是普通人的“标配”:父亲是济南市的一名普通公务员,妈妈是一名中学老师,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家庭。自己学习一般,没有大的人生理想和规划,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学生。

晓晓家长低价卖了一套房,只为让孩子有一个“大好前程”。

对于大多数平凡的家庭而言,当初出国以为“留学可以镀金”,毕业回国可以享受超高待遇。

事实呢?

根据《2017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在各类留学归国人员的调查中,近八成目前为基层员工,成为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被调查者只占17.1%。

收入方面更加惨不忍睹,44.8%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高于10000元的仅占19.5%。68.9%的海归都认为,自己的薪资水平远低于期望值。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2017年中国总共向世界各地送出60.84万留学生,比2016年增长了11.74%。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升,自费成为海外求学的绝对主导,留学变得越来越平民化、大众化,成为中产家庭的必选项。

但问题是,抛去极少数有规划的精英家庭和追求学术成就的学霸们,“留学”慢慢沦落为盲目跟风的产物。

我曾在留学行业待过,听前辈谈起各种各样的留学党,大多数想要留学的群体都是“本事平平”的类型,留学原因简单划一:学历不是名牌,工作不好找,想靠留学镀层金,然后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

在这其中,省事的孩子还好一点:雅思/托福成绩一般,去的国际学校也一般,会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拿到不错的成绩,他们跟着学校的规划,按时按量完成要求,最后拿着不错的GPA和毕业证书,回国找个稍微“好”一点的工作。

但更多的是“不学无术”的学渣们。

潘同学在澳大利亚G8硕士两年,不喜欢学习就勉强应付,吃喝玩乐之余学着做代购,每年小赚两笔的财务状况让她分外激动,但学习从此一落千丈。直到毕业,拿着一个毕业证书回国,和普通的一本大学生竞争着同类型的工作。

刘同学花钱做设计方案,顺利进了英国某N8就读硕士,在校期间无所事事,更不喜欢学习。因为看不懂学校的教授内容,平时考试也处于垫底,待了不到一年,最后被学校劝退。

张同学有幸进了美国的“藤校”,但留学就是图个学校的“好名声”,老师和家里建议协商后,他选择了较差的学校和极水的专业,等毕业回来,连国内211的本科生都比不上。

而这些还都是情况稍微好些的案例,单就学习方面,更差劲儿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学习力差、考试作弊、学术造假与抄袭……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一封邮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在邮件中,利物浦大学在“Cheating”这个词后面专门加上了中文标注“作弊”,让很多质疑该大学有种族歧视之嫌。

留学生群体的“质量”在悄悄下降时,国际学校的招生标准也针对性的下降。

有些学校,虽然打着前几十的名校招牌,招生名额体积庞大,专业排名却是水得不能再水,实际教授内容,可能连国内C9都不如。

还有一些不那么“名牌”的学校,每逢暑期,就会开设summerschool(夏令营),除去一点点的学术探讨,剩下的很大成分,都是为了“收入”。

野鸡大学就更不用说了,占着国际大学的名义,配合国内某些无良教育机构,疯狂敛财,专门忽悠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家长和学生。

犀利的美国媒体也对招收中国留学生的利益链深刻剖析过,“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本州居民学费每年仅1万1千美元,而中国留学生则为3万4千美元。”

大家可能不清楚,在美国,国际生的学费一般是本州学生的三倍。由于招收留学生利润丰厚,很多名校都无法拒绝这种诱惑,一些二三流的大学更是来者不拒。

到最后,留学的回报,可能只是一段在国外混过的经历和稍微熟练的英语口语。

大多数留学党可能培养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但遗憾的是,在“人生大事”上,他们和国内的本科生基本没有区别——对人生和未来没有规划,专业选择也并不符合国内需求,不知道学习深造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对自己的成长到底能有多大帮助。

据数据显示,通过对全国各地方海归人才引进项目的分析发现,我国24个省最被需要的专业是: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生物科技。

但直至今天,中国留学生就读金融、管理等商科专业的人数仍为最高;与国内需求最契合的自然科学攻读人数反而最低,占比仅为7.4%。

海归发展瓶颈,可见一斑。

留学生们回国后的生活,多的是“找不到好工作”和“海龟不被优待”的残酷事实。

盲目留学的人越来越多,留学群体的竞争力持续下降,国内企业早已不再迷信海龟,甚至还会产生花钱镀金的仇视心理。

拿着装点门面的国外文凭回国,最后工作待遇也只是和国内大流普通学校齐平。

说起来,中国的留学史短短也不过一百年。

◆1847-1900年为发轫和起步期,留学人数总计不过200余人。

◆1901-1937年为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期,出国留学生总数大约有15万。

◆1937-1977年是中国留学教育的低谷期。八年抗战、国共内战、东西方冷战和史无前例的文革都发生在这个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留学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出国留学人数总计不过数万人。

◆1978-2000年,是中国留学教育的鼎盛期。在20世纪中国留学史上,这个时期是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留学地域最广,留学专业门类最全,国家对留学教育最为重视的时期。

从2000年“留学潮”的兴奋火爆期,到现在第三次归国潮的到来,短短不过数十年,但却足以让人认清现状。

留学潮,还潮不潮?

总结来说,留学潮在80年代是精英化,90年代是平民化,00年后是垃圾化。

在这股盲目跟风的“留学潮”里,很多在国内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家长,因为不错的家境,往往想着把孩子往国外送,仿佛在国外读书就能保住后代阶层的不滑落。

但事实是,在国内成绩就很差的学生,去国外只会更加苦不堪言。

国内很多大学,期末突击复习几周,找老师画画重点,期末成绩基本过得去。

可国外的学分并不好拿:在经历日常作业、小组作业、课堂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等各种被虐过后,学生才有可能顺利拿到想要的学分。

而学习素质不过关的留学生,往往就面临着“被劝退”的结局。看看网上爆过的新闻就知道,这些年,不学无术的留学生在国外制造的事端多之又多。

留学到底为了什么呢?出国前最好想清楚这个问题。

如果是想要学术上更进一步的深造,去国际一流名校学习当然没错。

但如果只是因为就业难或者虚荣心,想在身上贴一层金要众人追捧,是不现实的。

这层“金”掉落,是早晚的事。

就业难就是就业难,这个现状不会因为出国包个装就能改变。想在就业浪潮中笑到最后,唯一可行的是拼实力。

实力不够,那就去历练,而不是选择逃避。(逃避这件事,无用且可耻。)

最后,送给迷茫中的所有人一句话: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