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07

20230420培优活动:《“九一八”致弟弟书》文本解读

诺哈网2023-08-17 08:55:460

【今日励志语】(王梓睿)

我们所经历的日常,或许是正在发生的奇迹。

一、高考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B.“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 C.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D.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2.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3.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

二、变式题

4.【改编自第7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陈思彤)

A.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后的第十年,此时的中国正遭受日本入侵,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B.文中两次描写“我”与弟弟分离的场景,弟弟都没有看“我”,其实是他想减少离别的悲伤,表现了弟弟对“我”的深情。

C.弟弟曾在信中写到“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这为后来他毅然前往西北参加抗日军、寻求希望和出路作铺垫。

D.一开始“我”担心弟弟过不惯流浪的生活,怕他受不住,但弟弟“总是笑着”,他坚定的信念和对未知的好奇让“我”为之动容。

5.【改编自第9题】作者在叙述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时,都着重描写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这样写有何用意?(6分)(郭佳)

三、原创题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郭佳)

A.看了弟弟的信,“我”感到生疏又新鲜,原因在于离家多年,“我”对弟弟有了一份陌生感,但同时又惊喜于他的成长。

B.“我”到达东京后约弟弟见面,在饭馆等候多时,第二天去住处寻他,表现出“我”对弟弟的思念以及想与他见面的渴望。

C.文中写到“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我”的忧郁来自于弟弟和“这些流浪的年轻人”,他们虽充满力量,但前途迷茫。

D.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他的眼睛不大看“我”,其中原因与“我”离家时他“连看我也不看”并不相同。

7.本文对弟弟的描写着墨颇多,请简要分析其形象。(4分)(郭佳)

8.弟弟要去前线抗日,“我”的心情很复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的心情是怎样的。(6分)(陈思彤)

9.请关联前后文,补写出第4段省略号处省略的内容。要求:结合时代背景,体现发信人和收信人关系,与原文前后衔接紧密,不少于120字。(6分)(黄锦)

四、创新题

10.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王睿晗)

⑴“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由下文可知,弟弟“去”干的事是

⑵“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从上下文语境推断,这两句话中的“吉卜赛”和“禁果”分别是

的意思。

11.有人说:“《'九一八’致弟弟书》中'弟弟’的人生就是中国近代社会中青年人命运轨迹的缩影。”请根据文本相关内容分析这个观点。(6分)(任佳康)

12.1941年9月,重病中的萧红写了这封信,因无处投寄,就在《大公报》上以《“九一八”致弟弟书》发表。1942年1月,31岁的萧红病逝于香港。同年夏天,萧红的弟弟张秀珂无意间从报纸上读到一篇悼念萧红的文章,才知道与姐姐天人永隔。假如在1950年的清明节前夕,张秀珂偶然读到了这封信……

请以《清明祭姐姐》为题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要求:①对这封信中的相关片段进行回应;②添加一些细节和心理活动描写,做到真实合理;③表达对姐姐和祖国的真挚感情;④不少于800字。(60分)(老程)

参考答案

一、高考题

1.A。“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忧惧不安”对应的原文是:“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漂漂荡荡的。”

2.①信件主要内容是追忆往事,时光流逝带来了恍惚感。(原文:“世事恍恍惚惚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来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②十年间,姐弟俩生活在漂泊中,世事无定带来了恍惚感。(原文:“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③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小战士”,“我”既牵挂又欣慰,多种感情交织,也产生了恍惚感。(原文:“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评分参考】共6分,每点2分;注意作答角度,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①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虽然充满力量,但前路迷茫,使“我”感到“慌乱”和“忧郁”。②山西前线的年轻士兵,充满热情和生命力,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我”感到“开心极了”,即便没见到弟弟,“我”也感到“放心”。③“我”的感受既出于对弟弟的深切感情,也寄寓着“我”对年轻人群体的热望。

【评分参考】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失分预测】“我”的感受源于对弟弟周围年轻人群体生活状态的认识,但学生容易忽略这一隐含信息,只分析“我”的感受,忽视了对年轻人群体生活状态的分析。

二、变式题

4.B。

5.①表明这是当时中国青年的普遍状况,反映时代背景。②在表达对弟弟担忧的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中国青年发展的关注。③写青年群体“勇敢”而有“力量”,“快乐而活泼”,表达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

三、原创题

6.A。仍觉得弟弟是未长大的孩子,“新鲜”来自于陌生感,来自那些不像是弟弟说的话。

7.①勇敢无畏,不管前途如何,只是向前。②积极乐观,面对流浪的生活,并不抱怨,坦然接受。③热爱祖国,当国家被外敌侵犯时,毅然决定到前线去。

8.①虽然理智告诉自己弟弟去做的是崇高的事业,但是作者更清楚弟弟此行势必凶多吉少,在面对与至亲可能永别的时刻,心中难免生出不舍与不愿。②弟弟从小体质较弱,这是作者担忧的来源,然而又说他“精神是好的”,表现出作者对弟弟成为一个好战士的信心。③弟弟的行为是中国青年的一个缩影,而作者也最终未劝弟弟,表现出作者的对弟弟报国理想的支持。

9.(生活在这里,前途是没有希望的。)侵略者的铁蹄在满铺着雪的无垠的大地上肆意践踏,我们都生活在无尽的恐惧之中。姐,你还记得尔康吗?他也被日本兵抓去了,恐怕是凶多吉少啊。我知道,如果我一直待在这里,迎接我的只会是死亡。这阵子我心情很糟糕,有时想南下参加革命,有时又想出国留学,有时又想去找你,但我好像哪儿也去不了。我不知道我应该做什么,也不知道我又能做什么。我现在就像小时候在森林里迷了路,骑在大树杈上,等着你来找我……

四、创新题

10.⑴去西北抗日;⑵流浪者(无家可归)/弟弟渴望参加抗战(拯救国难)。(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1.①童年时期,弟弟在家乡,外受压迫,内被盘剥,所以他认为前途迷茫,萌生外出寻找出路的念头。②少年时期,弟弟经历过东京求学与上海流浪,学习救国新思想,同时,仍在面对家国危难时充满迷茫,不知何去何从。③青年时期,面对外敌入侵,弟弟投身山西抗日,保家卫国,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英勇奋斗。

相关链接:

20230419培优训练:《建水记》文本开发

20230405高考复习:《汴京的星河》一文多练

20230216培优活动:《理水》一文多练

20220912高考复习:小说情节(《赵一曼女士》一文多练)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