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82

留学六年花费200多万回来底薪2000,到底还值不值啊?

诺哈网2023-08-12 11:26:100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讲述杭州一个普通家庭女孩的海归历程。

六年前,一家人欢天喜地,决定把高中毕业的小林就送出国去留学,本想着待到他日荣归时,不说衣锦还乡、叱咤风云,应当也是变身为摩天写字楼里的高级白领甚至金领。

可不曾料想,回来后就被面试官问道:26岁还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吗?后来找到的一份工作是底薪2000……

智联招聘不久前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初次就业的工资分布如下图:

有人算了一笔经济账,海外留学(课程)一年至少花费二三十万人民币,但近半数海归的初次就业工资在6000元以下,和国内毕业生相差无几,而之后能有怎样的工资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能力。

曾经巨牛逼的海归

其实出国留学这事吧,我大清早就有了。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其实最开始他们内心是拒绝的。

很好理解嘛,动辄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很多家长觉得西方还是蛮夷之地,自然不愿意送小孩远渡重洋了。

但不管怎样,最后还是去了。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应该也蛮有意思的,身穿长跑,头带长辫,读的都是四书五经、念的都是之乎者也,这一下跑到西方,接受他们的教育和熏陶,文化冲突之严重可想而知了,中间必然有一个思想的剧烈冲撞和生活的艰难适应与转变。

不过他们还是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令美国人惊叹不已,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员,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顺带说一句,这些留美幼童后来都逐渐熟悉并喜欢上了西方文化,不再穿中式长袍,甚至把脑后的长辫子也剪掉,学习西方教材,不仅接触了自然科学知识,更是熟悉了人文社科思想,所以他们很多不再喜欢四书五经、孔孟之道,而是推崇西方民主与平等与科学了。

然而,“我大清自由国情在此”,保守派官僚认为这种行为那是大逆不道呀,不忠不孝、不伦不类。哎,这些粪虫呀,自己污浊不堪还不许别人洗干净身子,不是傻×就是坏蛋。

虽然15年的留学计划并没有完成,但是回国的留美学生绝大多数都成为了中国当时各个领域的顶梁柱,其中不乏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人物,比如中国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等等。

其实我们的周总理和小平同志也都是海归呀。

所以一直以来,在很多人的心中,海归都是巨牛逼的那种。

逐渐消失的海归光环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海归数量的增多,以及就业市场上“不受待见”,海归的迷人光环逐渐消失了。

有些单位用人部门负责人表示,不少海归能力和真才实学没见着,在国外养成的毛病却不少,不是我们不需要人才,而是海归未必就是人才呀。

比如酒店总经理就表示:按说海归学酒店管理是最对口的了,可是这些孩子不少眼高手低,张口就是高薪和管理岗位,可是很多连一份像样的管理计划书都写不出来。有些‘海归’因特殊原因招进来了,不会管理就派他们去搞接待吧,一试又发现其英语很烂,不知他们那几年的洋学是怎样读下来的。

也有企业招聘负责人表示:最近发现留学生水平在下降,不少‘海归’硕士研究生毕业,但知识水平、工作能力还不如国内名牌大学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究其原因,发现现在‘海归’的培养模式好像是有些问题的。譬如在英国(美、澳等部分高校也是)读上一年,即可拿到相当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文凭。试问一年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好多学生一年中恐怕连语言文字都过不了关,怎能吃透读研所需的十几门课程?

企业嘛,终究讲的还是实用和效用,名头这些东西刚接触的时候忽悠忽悠还行,时间久了就露馅了。所以人家才会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总会被发现的。你非要塞个枕头冒充怀孕,总归不是办法呀。

就我身边的人来看,海归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家境优越、父母也接受过良好教育,文化程度与水平都比较高,父母本身有钱也有见识,大小就开始好好培养,这种可能老早就开始规划留学之路了;

一类是家境贫寒,但是天资聪颖且超级努力,考进国内顶级大学,逐渐开拓视野,走向远方,比如我高中一个朋友进入中科大,然后去了杜克大学(不过现在很少联系了,就上次大地震那会给我发了个消息,问我还在不在,感谢老天,我还在世);

还一类是家里有钱任性的土豪,或者因为叛逆、或者是其他原因,反正就是去国外镀个金而已。

啥样的海归都有,不能一概而论嘛。

不能听风就是雨,否则将来报道出现了差错,我们可是要付责任的。

最关键的其实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情况作出尽可能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行动和抉择。

怎样的“海龟”才能不变“海待”

要不要去出国留学,该怎样才能明智地进行抉择呢?

冯老师也就一土鳖,按理将这个有点忽悠人的感觉,很多人都讲究“经验”嘛。

然而习以为常的未必就是正确的!

经历本身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除非你把经历上升为经验,有自己的思考和提炼。

对于很多具体细节我确实没法给予指导,但是对于大的方向和原则,我还是略知一二的。

站在哲学的高度来看,一切都是相通的,管你是海龟还是土鳖。

第一要务:结果导向,以终为始抉择分析

啥意思呢?

你总不能读书一辈子吧,你总得出来混吧,最后肯定要工作。

所以,务必对将来的职业和工作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和规划吧。

这步没做或者没做到位就可能为后面埋下“祸患”呀,看开篇那个小林:

哎,留学顾问一直夸就觉得可行呀

我真的发现很多人在一些日常琐碎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智,比如女孩子逛街买衣服、买化妆品,搜集各种资料和信息,多方打探和分析,穿了又穿,试了又试,可是在如此重要的职业发展中,却几乎不愿花费任何时间、精力和金钱。

不说别的,就下面这张图:

对它进行深挖,细致深入地探索和分析,也会受用无穷呀。

比如挑战和机会分析中的家庭条件一项,就我个人观点而言,如果自身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留学的学校和专业也未见得多强,还需要自费的话,不建议勉强跑出去。当然,你能拿到奖学金或者是名校好专业那又另当别论了。

比如开头的小林,自身成绩和家庭条件都相对普通,去国外读书,需要一大笔保证金,吃住也很贵。为了让小林顺利留学,家里人卖掉了唯一的房子,一共卖了150万,其中120万给小林做留学基金,剩下30万贷款去买房了。哎,要是当初不限购的话,多买几套炒房赚大发了。

不说这些没用的了,这里只是强调多做些探索和分析还是错不了的。

第二事项:未雨绸缪,综合发展全面提升

未雨绸缪,这里指的是在学校的期间就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一些准备,明晰职业所需资格条件和知识、技能与能力。

倘若你是名校学生,所学专业技术门槛很高,你又铁了心往技术路线走,而且你确定这条线能行得通的话,好好学你的专业就OK了,这个才是王道。

否则,你就有必要综合发展、全面提升了,好好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可迁移能力。

详情参见文章链接:职场最重要的几种可迁移能力。(当然,这篇文章其实也就一个大概而已,没有细诉)

第三技巧:不抱佛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很多人,包括不少海归,如果父母也是普通人的话,在求职方面也可能会面临不少困惑与问题,比如:

这里我也给一张图供大家思考,算是作为一个粗略的框架吧:

详细内容也不可能一篇文章搞定了。

倘若你(不局限于海归)有这方面的兴趣和需求,欢迎联系我

服务内容如下:

或者,你只是单纯地阅读系统文章,自行学习和思考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当然,其实等后面我的知乎live都出来,你都收听完,并且在live的指导性学习和践行也就差不太大咯。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