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几种父母
进化妈:父母给孩子肯定,孩子才有勇气,才能坚定。父母给孩子欣赏的眼光,孩子才能绽放自信的闪光。
作者:慢热的喜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知乎热门看到一个问题:从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种怎样的感受?
评论区里,看到很多回答:
走路很慢,低头,遇见人就缩成一团;
说话声音很小;
不敢看人的脸;
人多的时候尽量不动;
不说话,也不笑…
有人问,什么样的父母养出了自卑的孩子?
其实,没有人生来自卑,每一个自卑的孩子,都能从他的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自卑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几种父母。
过高期待的父母
演员郝蕾曾在节目《十三邀》中谈起自己的原生家庭。
采访中,郝蕾说,这么多年来,父母对她抱持很高的期待,但却又总是打击她,“演得还行”,就是最好的评价。
为了迎合父母,郝蕾也给自己很大的压力——要做到最好,要坚强,要隐忍情感和泪水。
即便是要求自己必须坚强,在回忆起童年的时候,还是没能忍住委屈的泪水。
我想,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但偏偏是用错方向的这份爱,给孩子带来难以抚平的伤害。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冒充者综合症,又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
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待,会直接钝化孩子对成就的认知。
这会导致孩子无法从最依赖的家庭中,汲取足够的成就感。
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能量,孩子便会产生一种自卑的情绪。即便是成绩优异,也会不断否定自己。
作家三毛曾写给父亲的信中说: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
对一个孩子来说,最绝望最无力的,是无论如何努力,父母眼中都看不到自己。
打压挫折式的父母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任何一个超过孩子承受范围的复杂挑战,都有可能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内心打击。
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脱口而出的话,对一个孩子会产生恒久的影响。
《中毒的父母》书中所说: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心理咨询师罗伯特的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主人公蛤蟆先生在别人眼中是一个热情、时尚且爱冒险的人。
可他却常常对朋友倾诉:
“我感觉自己没什么价值,生活一团糟。和其他人相比,自己看起来像个笑话。”
为了让自己走出困局,他去做了心理咨询。
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蛤蟆敞开心扉,忆起童年。
印象中父亲对他说过最多的话是:不准这样做!你看起来太蠢了!回你的房间去,不准出来!
提到父亲,蛤蟆先生开始嚎啕大哭。
看似强大的外表之下,是他那颗脆弱敏感的心。
对他而言,父亲的负面情绪和言语,是了提醒着他“你就是个废物,干什么都不行”。
很多时候,伤害孩子的,不在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那句“你不够好”。
蛤蟆先生的脆弱、自卑、抑郁,都离不开父亲数十年如一日的“负面和否定”。
心理学家费尔贝恩曾说:
“孩子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这种意向,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好的。
父母贬低的教育会在孩子心里种下一个根,孩子会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认为自己就是糟糕的。”
长期遭受打压和不好的对待,孩子会感觉到极大的压力,长大后变得自卑,且自我价值感远远低于正常孩子。
控制欲强的父母
在央视筹拍10年,跟拍2年完成的纪录片《镜子》中,有个16岁的男孩叫家明。
家明放纵自己,上网成瘾,喊着要去“流浪,”实则只是想要逃离父母的控制,这是他最深层的渴望。
让人吃惊,家明一个快成年的人,至今依然连自己穿什么都做不了主,平时骑车去稍微远一点点的地方,也不被允许;
喜欢小动物,一次次买来小狗,却总被父母无情丢弃;
父母明明答应了,等他考完试想去哪都可以,结果考完后,还是哪也不让去…
家明含泪控诉道:我永远没有自己的想法,什么都要经过他们的同意!一直在他们这种想法下活着,我上学又有什么用?
有句话说: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
沉迷网络,辍学,自残这些偏差行为,不过是家明对父母过度控制的极端反抗罢了。
但显然家明的父母并不这样觉得,相反,作为父母,他们认为自己十分称职。
孩子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他们“给儿子太多信任,自由太多,要是再严格一点,孩子就不会走到今天”。
实在是令人窒息。
想起简·尼尔森博士曾说的:
“我知道你爱你的孩子,你也知道你爱你的孩子,但是,孩子知道你爱他们吗?如果你去问问孩子,也许你会感到十分惊讶。”
心理学家黄启团说:“被溺爱的孩子也会自卑,因为长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废物”。”
家明父母对他的过度保护和过度控制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溺爱。
他们把孩子的生活,思想行为,乃至人生,都牢牢地握在手里。
孩子做不了选择。长此以往,会产生一种挫败感,他们从心底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没用,什么也做不好。
过度的控制,阻碍孩子自主成长和自我发展,最后变得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电影《奇迹男孩》中,男孩奥吉天生脸部畸形,入学第一天,同学围观和嘲笑他“像星球大战里的怪物”。
伤心的他回家问妈妈:“为什么我一定要这么丑?”
妈妈坚定地说“你一点都不丑”,
奥吉却对妈妈的鼓励持怀疑态度:“因为你是我的妈妈,所以才这样对我说的。”
妈妈却真诚地告诉他:“正因为我是你的妈妈,是你最亲近的人,所以你才应该相信我说的话而不是其他人。”
妈妈对他无条件的接纳与爱,使得他生出对抗世俗流言蜚语的勇气与力量,从而可以自信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面部畸形。
作家毕淑敏说:
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如果连最亲的人,都不顾你的尊严,否定你的价值,那么孩子是无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的。
自卑人格背后,藏着的是一个不被父母看见的小孩。
点个在看,父母给孩子肯定,孩子才有勇气,才能坚定。父母给孩子欣赏的眼光,孩子才能绽放自信的闪光。
作者简介:慢热的喜,富书专栏作者,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首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文章首发公众号: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如果不强迫孩子学习那谁来担保孩子的未来?
学习不仅是学什么的问题,学习更重要的是如何学的问题!这是所有家长极易忽略的问题,学习如何学习,简称元学习,才是青少年和家庭更加需要重视的方向,10岁以下的学生,家长、老师教,学生模仿就行了,10岁-20岁的青少年,思维方式成长了,学习内容越来越复杂了,心理也逐渐个性突出、由杂乱无序到挣扎整合不断变幻,家长就教不了了,学校老师教的是“学什么”,“怎么学”等元学习的锻炼就是学生和家长必须面对的课程了诺哈网2023-08-19 16:27:050000希望孩子变得优秀?家长需要“躬身自省”,也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梭罗曾指出:“若想彻底消灭一颗大树,与其耗尽力气对着枝叶砍千斧,不如直接一斧砍掉它的根基。”不少教育专家将这个观点运用在孩子的教育中,那就是孩子表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便是枝叶,只有找到教育的缺点以及问题的根本才是能真正的根基。同事卢姐最近十分忙碌,除了上班外,晚上都要花费2、3个小时辅导儿子明明的功课。“诺哈网2023-08-11 11:27:050000人体胚胎发育:肠的发生
人体胚胎发育/胎儿发育过程-动画视频(含中文字幕)生后人体的肠管均由(原始消化管/原肠)发育而来原肠,起源于三胚层中的内胚层(肛管下段来自外胚层)原始消化管/原肠:前肠、中肠、后肠各段肠管的形成与中肠的演变、旋转和固定密切相关。“肠”起初为一条与胚体长轴平行的直管,其背侧以背系膜连于腹后壁。诺哈网2023-08-21 12:50:570000无论你的孩子有多大,这些话都要告诉他,太有道理了!
家庭教育始终是父母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每个家长都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孩子想要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最重要的不在于“养”,而在于“教”。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去熏陶,用踏踏实实的行动去证明和影响,才是对孩子人生的真正启迪。无论你的孩子有多大,下面这些话都要告诉他,将来的他一定会感激你。诺哈网2023-08-04 16:26:560000一出屡屡受挫的、滑稽可笑的“捉鸡”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讲读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602号一出屡屡受挫的、滑稽可笑的“捉鸡”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讲读阅读推广人石头一、内容简介这是一本绝对会让孩子笑得前仰后合的绘本。母鸡萝丝悠然自得地去散步了,兜了好大一个圈子,她又悠然自得地回来了。可这位乡下傻大姐完全不知道,她的身后已经闹翻天了。二、绘本信息书名:母鸡萝丝去散步文图:(美)佩特·哈群斯译者:上谊公司编辑部诺哈网2023-07-28 16:25:2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