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18

自卑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几种父母

诺哈网2023-08-09 10:37:190

进化妈:父母给孩子肯定,孩子才有勇气,才能坚定。父母给孩子欣赏的眼光,孩子才能绽放自信的闪光。

作者:慢热的喜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知乎热门看到一个问题:从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种怎样的感受?

评论区里,看到很多回答:

走路很慢,低头,遇见人就缩成一团;

说话声音很小;

不敢看人的脸;

人多的时候尽量不动;

不说话,也不笑…

有人问,什么样的父母养出了自卑的孩子?

其实,没有人生来自卑,每一个自卑的孩子,都能从他的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自卑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几种父母。

过高期待的父母

演员郝蕾曾在节目《十三邀》中谈起自己的原生家庭。

采访中,郝蕾说,这么多年来,父母对她抱持很高的期待,但却又总是打击她,“演得还行”,就是最好的评价。

为了迎合父母,郝蕾也给自己很大的压力——要做到最好,要坚强,要隐忍情感和泪水。

即便是要求自己必须坚强,在回忆起童年的时候,还是没能忍住委屈的泪水。

我想,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但偏偏是用错方向的这份爱,给孩子带来难以抚平的伤害。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冒充者综合症,又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

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待,会直接钝化孩子对成就的认知。

这会导致孩子无法从最依赖的家庭中,汲取足够的成就感。

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能量,孩子便会产生一种自卑的情绪。即便是成绩优异,也会不断否定自己。

作家三毛曾写给父亲的信中说: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

对一个孩子来说,最绝望最无力的,是无论如何努力,父母眼中都看不到自己。

打压挫折式的父母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任何一个超过孩子承受范围的复杂挑战,都有可能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内心打击。

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脱口而出的话,对一个孩子会产生恒久的影响。

《中毒的父母》书中所说: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心理咨询师罗伯特的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主人公蛤蟆先生在别人眼中是一个热情、时尚且爱冒险的人。

可他却常常对朋友倾诉:

“我感觉自己没什么价值,生活一团糟。和其他人相比,自己看起来像个笑话。”

为了让自己走出困局,他去做了心理咨询。

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蛤蟆敞开心扉,忆起童年。

印象中父亲对他说过最多的话是:不准这样做!你看起来太蠢了!回你的房间去,不准出来!

提到父亲,蛤蟆先生开始嚎啕大哭。

看似强大的外表之下,是他那颗脆弱敏感的心。

对他而言,父亲的负面情绪和言语,是了提醒着他“你就是个废物,干什么都不行”。

很多时候,伤害孩子的,不在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那句“你不够好”。

蛤蟆先生的脆弱、自卑、抑郁,都离不开父亲数十年如一日的“负面和否定”。

心理学家费尔贝恩曾说:

“孩子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这种意向,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好的。

父母贬低的教育会在孩子心里种下一个根,孩子会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认为自己就是糟糕的。”

长期遭受打压和不好的对待,孩子会感觉到极大的压力,长大后变得自卑,且自我价值感远远低于正常孩子。

控制欲强的父母

在央视筹拍10年,跟拍2年完成的纪录片《镜子》中,有个16岁的男孩叫家明。

家明放纵自己,上网成瘾,喊着要去“流浪,”实则只是想要逃离父母的控制,这是他最深层的渴望。

让人吃惊,家明一个快成年的人,至今依然连自己穿什么都做不了主,平时骑车去稍微远一点点的地方,也不被允许;

喜欢小动物,一次次买来小狗,却总被父母无情丢弃;

父母明明答应了,等他考完试想去哪都可以,结果考完后,还是哪也不让去…

家明含泪控诉道:我永远没有自己的想法,什么都要经过他们的同意!一直在他们这种想法下活着,我上学又有什么用?

有句话说: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

沉迷网络,辍学,自残这些偏差行为,不过是家明对父母过度控制的极端反抗罢了。

但显然家明的父母并不这样觉得,相反,作为父母,他们认为自己十分称职。

孩子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他们“给儿子太多信任,自由太多,要是再严格一点,孩子就不会走到今天”。

实在是令人窒息。

想起简·尼尔森博士曾说的:

“我知道你爱你的孩子,你也知道你爱你的孩子,但是,孩子知道你爱他们吗?如果你去问问孩子,也许你会感到十分惊讶。”

心理学家黄启团说:“被溺爱的孩子也会自卑,因为长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废物”。”

家明父母对他的过度保护和过度控制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溺爱。

他们把孩子的生活,思想行为,乃至人生,都牢牢地握在手里。

孩子做不了选择。长此以往,会产生一种挫败感,他们从心底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没用,什么也做不好。

过度的控制,阻碍孩子自主成长和自我发展,最后变得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电影《奇迹男孩》中,男孩奥吉天生脸部畸形,入学第一天,同学围观和嘲笑他“像星球大战里的怪物”。

伤心的他回家问妈妈:“为什么我一定要这么丑?”

妈妈坚定地说“你一点都不丑”,

奥吉却对妈妈的鼓励持怀疑态度:“因为你是我的妈妈,所以才这样对我说的。”

妈妈却真诚地告诉他:“正因为我是你的妈妈,是你最亲近的人,所以你才应该相信我说的话而不是其他人。”

妈妈对他无条件的接纳与爱,使得他生出对抗世俗流言蜚语的勇气与力量,从而可以自信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面部畸形。

作家毕淑敏说:

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如果连最亲的人,都不顾你的尊严,否定你的价值,那么孩子是无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的。

自卑人格背后,藏着的是一个不被父母看见的小孩。

点个在看,父母给孩子肯定,孩子才有勇气,才能坚定。父母给孩子欣赏的眼光,孩子才能绽放自信的闪光。

作者简介:慢热的喜,富书专栏作者,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首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文章首发公众号: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