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来稿】诗词名篇《春江花月夜》精美课件 详尽教案
FOCUS ON US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作者介绍
何喜燕,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现为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勤为径,铺脚下花路;以爱为犁,种天下桃李;以心为笔,书精彩人生。
课件展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播放萨顶顶《春江花月夜》)
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月下美景。
二、知人论世
(一)了解张若虚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二)古今评说
《春江花月夜》谓是“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享有“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 的美誉,张若虚也因为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相传由陈后主创制,属宫体诗。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面貌为之一新。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三、诵读感悟
《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凡九韵(九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
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为两大层次。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四、 品读鉴赏
1、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亮运行的几种状态?
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 月出到月悬,诗人看到了什么?
· 孤月悬空,诗人思考到了什么?
· 月徘徊到月落,诗人联想到了什么?
2、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
明确: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
3、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1)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明月初升渐高的景象,境界开阔,富有气势。
A.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并给这幅图画命名。(春江花月图——画面美)
B.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图画,并体会本段写景的特点。(描绘出一幅浩瀚悠远、静谧瑰丽、幽美恬静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翻译: 春潮高涨,江水连接大海,江海不分。明月初升,似从浪潮中涌出。一泻千里的月光随着波潮不停闪烁着,春天的江上哪个地方没有明亮的月光呢。
赏析:首章落笔扣题:题目中的五字,有四字(春、江、月、夜)放在句中。其中,“夜”则暗含在诗句中。看那春江潮涨,汪洋一片,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相接,水势浩荡,洪波翻涌。浪滔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特写镜头)。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之处水光粼粼、美妙异常。第一章是幅极富动感、有(水)声有(月)色、有远有近、有上有下的立体画,它为我们绘出一幅春江潮涨、江海难分、明月冉冉上升而华光万里的图景。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翻译:江流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开满鲜花的树木就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发光。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察觉不到了,白色的月光和白沙连成一片,分不清彼此。
赏析:诗人用其生花妙笔,继续渲染春江月夜的神往之处:看!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幽处。接着,诗题中的“花”终于亮相了:但见月华洒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然后,诗人将镜头推向空中,但见月色溶溶,月光如凝霜朦胧。镜头再转向江畔沙滩,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
C.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它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作者虽然写的是江流、花林、白沙,但无不有月的存在。
【板书】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2)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翻译:江天一色,天空连一丝尘埃都没有。只有那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中天。江边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早照耀人间?
赏析:第三章前两句依然在写景,又从沙滩回到空中月色的皎洁、玉宇的澄明。这是为了承上启下。这时,随时间推移,月亮已升到当空,而江天的浩瀚,让诗人联想到: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想必就有此月亮了吧?但不知谁第一次见到它,也不知明月是在哪年第一次照见世人?这样的问题,即使是在今天,也固然无从回答。这里,诗人表现出对宇宙奥秘的沉思冥想。
对月的发问,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思考人生哲理的开端。一般情况下,面对自然或宇宙,人易产生渺小、短暂继而悲伤。比如: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翻译:人生代代无穷无尽,江月永恒却年年相似。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赏析: 诗人由江月联想到人生:人生代代相传、无穷无尽;惟江上明月年年相似、万古长存。进而发出感叹: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明月,不知在我们身后,它又在等待何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奔流不息,一去不回头。此景让人无不感叹人生易逝、唯江月永存。这两章借景抒发了诗人自己之感。在永恒的人类、永恒的明月、永恒的流水面前,一个人的生命只是瞬间,人生易老啊!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翻出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这样,“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
写江月待人,实际上是写月下的人在等待。也许是漂泊的诗人自己在等待见到家中的亲人,也许是家中的亲人在等待远出的诗人赶快回家。
【板书】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3)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明月西下,抒写游子思妇于明月之夜的相思离别之情。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
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为一层,总写游子思妇。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翻译:天上白云一片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在离别的青枫口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异乡漂泊呢?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思念漂泊异乡的游子。
赏析:悠悠远去的白云,不禁让读者想起崔颢《黄鹤楼》颔联第二句“白云千载空悠悠”,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枫浦上的愁客(游子)。“不胜愁”渲染了小船上游子的愁云惨雾、相思情愁。“何处相思明月楼?”以妻子(思妇)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余地。“明月楼”以物代人(游子之妻):思妇。正如曹植的《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白云飘忽,象征行踪不定;常比喻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枫”“浦”在诗中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托物寓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与“谁家今夜扁舟子”白云与扁舟子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漂浮不定)
“不胜”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 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 ,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小结: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2)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总写思妇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翻译: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闺房中的门帘卷不走月光,捣衣砧上拂去了月光但它又已回来。
赏析: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反衬出游子的离愁别恨
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1)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2)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翻译: 这时相互凝望着月亮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追随月光流去照耀着游子。送信的鸿雁能够飞翔很远但也无法飞渡月光到达你的身边,送信的鱼龙游得很远但也无法游到你的身边而只能在水面上卷起阵阵波纹。
赏析:船上的游子和楼台上的思妇都看到那轮明月,虽互相思念却彼此音信不通。于是,思妇的极度思念化为幻想:希望化作一缕月光,飞流到亲人身边,去抚照远方的亲人。但这不可能,于是幻想委托雁儿、鱼儿为自己捎信。这里,思妇无限愁思的细腻心理描写,被诗人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得异常超脱、含蓄;同时,思妇的“痴情”呼应第五章游子的“不胜愁”。
“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思妇怀远,相思无着落)
2)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翻译:昨天晚上梦见花落在幽静的水潭,可怜春天已过了一半却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了,春光随着水流逝,水潭上落下的月亮如今又正向西倾斜。
赏析:承接第七章,写游子因思念至极,因思成梦,由梦生怜;游子追述昨夜梦见自己在潭边闲步,看见繁花纷谢。这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春将逝也,青春,幸福,憧憬也将去。可怜这美好的青春,就这样在无限等待中随江水流去。然后,由倒叙闪至现实:眼前月已西沉,夜已将尽,可怜这远方游子依旧没有回家。
诗人用那些意象来烘托游子相思之情?(春梦,落花,流水,斜月四种伤情意象来烘托.)
前后意象的变化:春江——流春(春半) 花林——落花 明月——斜月(落月)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翻译:斜月慢慢下沉隐,继而藏进海雾之中,北方的碣石山与南方的潇湘江水路程无限遥远。不知浪迹天涯的游子中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即将西沉的残月余辉伴随着缭乱不宁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月终于坠入沉沉海雾中,而游子、思妇依旧天南海北。思妇无奈地叹息:不知在这么美好的明月之夜,能有几个游子趁月而归呢?只见多情的明月余晖,带着人间纷乱、复杂和激荡的思情,洒满在江边的花树上。诗至此戛然而止,题中五字,或明或暗地放在诗的最后一章。最后以“摇情”收束全诗,让人觉得诗欲止而情未了,让人回味无穷。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1)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2)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3)以 “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4) “落月”、“海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念。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板书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小结】(一)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外在线索(月升—月照—月斜—月落)。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
(二)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中。(“月”是全诗的灵魂:景物描写的主体;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哲理思考的凭借;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三)融情于景。(开头部分良辰美景使人渴望团圆,后面写“月徘徊”、“鱼龙”、“鸿雁”既是情也是景;“落月”、“流水”等都是游子思念的载体)
(四)感情基调:哀而不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五、归纳提高
1.“月”是全诗的灵魂:A.景物描写的主体; B.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C.哲理思考的凭借; D.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2.【讨论一】月的意蕴非常的丰富,单单是本诗就表达了多种感情,结合诗句 谈谈都表达了哪些感情?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明确】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讨论二】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江水”、“落花”两个意象的寓意。
(1)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明确】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2)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明确】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六、全诗总结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附板书:
月之色----春江花月(景) 幽美深远
月之问----宇宙人生(理) 短暂——永恒
月之情----思妇游子(情) 凄清婉转
END
遇语文遇精彩
美编|郭鹏源
如何获取PPT呢?
放狠招!录取通知书也“内卷”
-01-上海大学黑科技、未来芯看到上海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小印只想说句,学校有“芯”了!上海大学这次的设计可以说是黑科技了。为本科新生送上了一颗“未来芯”,启动上海大学“未来芯”钥匙校徽背后的按钮,便可以点亮“未来芯”。将其靠近手机即可读取微信小程序“上大锦SHU”(音同“上大锦书”),新生能够第一时间观看“红色传承”宣传片,同时获取个人专属电子录取通知书。诺哈网2023-08-17 11:26:560000圆锥曲线的方程(公式、定理、结论图表)
各班主任安排好一模考试期间的自习和课具体要求如下:1.考试过程安排:3.22上午7:30-8:30自习语文自习下午1:50-2:30数学自习5:15-5:40英语(日语)自习3.23上午英语两节选考科目各一节(英语课不能同时上)下午1:50-2:30自习4:55-5:40自习班级根据自己班级组合的考试自主安排诺哈网2023-08-14 12:16:580000恒力、单杆切割的电磁感应问题
诺哈网2023-08-19 09:39:100000高中数学的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两点分布#高考数学 #高中数学
诺哈网2023-08-26 09:49: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