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逆转?存款再度理财化!业绩展示即将统一规范,优质理财产品“吸金力”或倍增
财联社5月23日讯(编辑 杨一骏)4月存续理财规模环比增长,且5月以来新发理财继续回暖。伴随住户存款下降,机构表示,存款出现理财化现象。一方面,有债市走牛,理财业绩回暖的原因;另一方面,存款利率下调使得理财产品重新变得有吸引力。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即将迎来自律统一规范,优质理财产品将更易脱颖而出。
存续理财规模自去年10月以来首度转增,新发理财持续回暖
根据中信FICC团队首席明明的测算,理财规模在4月底环比增长1.65万亿元至26.4万亿元,这是2022年10以来月度理财规模首次转增。虽然距离2022年底27.65万亿的规模仍有一定差距,但重回正增长区间之后,明明预计二季度规模将会持续修复。
图:存续理财规模测算
(资料来源:中信FICC,财联社整理)
进入5月后,理财产品发行持续回暖,特别是五一长假结束后,周度理财产品的发行数恢复到了此前的高峰水平。据普益标准的数据,上周(5月15日-5月21日)全市场共新发了641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加38款,其中106款为开放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62%;535款为封闭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60%。
图:周度新发理财产品数及平均业绩基准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财联社整理)
债牛加存款利率下调推动存款理财化
央行此前发布的《2023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而根据央行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同比多增4.54万亿元。4月存款明显发生了“搬家”,多位机构人士指出理财或吸纳了大量存款资金。
一方面,4月以来债券市场走牛,以债券为底层资产的理财净值修复,居民对理财破净的担忧有所缓和。根据明明的统计,在经济弱复苏预期、资金面持续宽松和机构资产荒愈演愈烈的态势之下,债市全面回暖,信用利差大幅收缩,理财破净率大幅修复,4月底破净率达到2.23%,截至5月中旬更是降低至1.99%,已经低于赎回潮之前的水平。
招商固收首席分析师尹睿哲则认为,4月以来,理财募集趋势扭转,债牛加持是原因之一,更关键的可能是存款利率下调,倒逼表内再转表外。4月开始,不少银行公告调降存款利率,意在缓解净息差压力,进一步推动实体信用派生。居民端面临储蓄收益减少,出于替代的考虑,或再次推动存款资金理财化。因而除了固收类理财,现金管理类理财成为规模扩张的主力,根据尹睿哲的数据,4月现金管理类和固收类理财分别贡献约在8700亿和3700亿元。
图:现金管理类和固收类成为理财规模扩张主力
(资料来源:招商固收,财联社整理)
4月以来,山东、广东、河南、湖北、陕西等多个省份的城商行、农商行也相继下调存款利率。5月5日,浙商银行、恒丰银行以及渤海银行三家股份制银行先后发布了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的公告。5月15日,包括平安银行、桂林银行、郑州银行、四川天府银行等在内的十余家银行公告下调通知存款、协定存款利率。
明明认为,随着理财收益率的提升、投资者恐慌情绪的修复和存款利率的不断压降,超额储蓄将逐步会回流至银行理财。2023年超额储蓄回流消费的规模相对有限,而地产短期内购买需求也难以放量,对储蓄的分流作用较小,因此超额储蓄回流至银行理财的概率最大。
业绩展示规范化,优质理财产品更易脱颖而出
理财产品的业绩回升是其吸引力复苏的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今日有媒体报道,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即将迎来自律统一规范。
去年末,中银协曾经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自律规范》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展示行为准则》(简称《行为准则》),对银行理财的业绩比较基准展示及信息披露、风险控制作出要求。
《行为准则》对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设置了“三条基本要求”“三条展示要求”和“三条禁止行为”。“三条基本要求”包括:合理制定相关展示规则,过往业绩展示应当遵循稳定性和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基本原则,不得随意变更规则;展示规则应当包含过往业绩计算方法,计算使用统计数据和资料应当真实、准确和全面,不得使用未经核实、尚未发生或者模拟数据,过往业绩数据或计算方法应当经产品托管人复核;不得明示暗示或其他方式承诺产品未来收益,并需醒目文字提示投资者“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不等于实际收益,投资需谨慎”等。
“三条展示要求”包括:选择过往业绩展示区间,要注明起始和截止时间,完整会计年度的过往业绩展示除外;运作时间大于一个月,小于一年的产品,采用产品成立日起计算的过往业绩;运作时间大于一年不满6年的,至少包含产品成立当年开始所有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运作六年以上的,至少包含最近5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如一个产品展示产品过往业绩和业绩比较基准两项数据,应该将两者同时予以展示。
“三条禁止行为”主要包括:不得展示成立未满1个月的理财产品过往业绩,除现金管理类产品外,任意过往业绩展示区间不得低于1个月;不能片面夸大或刻意选择性展示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不得采用不具有可比性、公平性、准确性的数据来源和方法进行过往业绩比较;销售宣传文本只能展示该产品或本公司同类产品的过往业绩和最好、最差业绩,不得仅展示理财产品特定区间或部分区间的过往业绩等。
对业绩展示的自律统一旨在促使理财业规范发展。某券商固收分析师表示,业绩展示的统一对理财产品销售的影响尚需观察,对理财市场的整体规模不会有明显影响。不过,以往各个产品、各个渠道对理财业绩的展示方式不尽相同,业绩展示统一规范后,投资者便于在各产品间作横向比较,真正优质的理财产品反而更易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张文
3.5%利率产品将 “绝迹”,银行推销储蓄型保险的窗口期还有多久?
疯狂揽客、销量猛增之余,对于银行、险企而言,销售窗口期剩下的时间或许不多了。“抓紧机会,锁定3.5%的预定利率,下周这款产品就要下架了。”近期在广东的储户王亿(化名)频繁收到银行客户经理的信息轰炸,向她大力推销某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诺哈网2023-05-25 16:34:330000理财产品再现提前“退场”
来源:上海证券报“真净值”对银行理财机构及投资者而言,都是“去伪存真”的改变:投资者应理性应对理财产品净值波动,银行及理财公司更应提前做好产品布局、进一步提升投研能力◎记者黄坤银行理财产品再现提前“退场”现象。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华夏理财、交银理财、盛京银行、宁银理财等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近期宣布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0000“招银理财”打假“招招理财”,诈骗电话套上客服“马甲”,招招理财也喊冤
华夏时报记者卢梦雪冉学东北京报道“您好,响应号召,现为小部分用户开展最新兑付通道,详情速进官方群。”近期,有机构以“招招理财”名义向客户发送短信称。近日,招银理财发布风险提示,称有不法分子存在冒用公司名义,以“招招理财”等名称发布诈骗信息的行为,“我公司无‘招招理财’品牌产品,该不法行为与招银理财无任何关系”。诺哈网2023-05-25 19:06:200000上海高院点名“藏起来”的免赔额条款,单独展示是最优解
被各种商家营销套路侵害权益?买到的商品出故障投诉无门?黑猫投诉平台全天候帮您解决消费难题【消费遇纠纷,就上黑猫投诉】转自:北京商报在买保险的时候,你是否注意到了“免赔额”,还是在需要理赔的时候才发现有免赔额而失望摇头?5月22日,上海高院公布的一则宝山区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例,便提到了互联网投保带来的免赔额纠纷。0000理财规模“缩水”净利润不减,2022年招银理财仍最赚钱,农银理财成“黑马”
华夏时报记者卢梦雪冉学东北京报道在经历两次大规模破净后,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在2022年年末呈现收缩态势,但多数理财子公司仍实现了大幅盈利。《华夏时报》记者梳理上市银行年报发现,15家已披露2022年业绩的理财子公司中,有7家理财产品余额收缩,但多数实现了净利润正增长,仅有两家理财子公司净利润同比减少。诺哈网2023-05-25 19:23:4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