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性同意的陷阱
“十四岁的女孩,不应该有一个五十岁的男人等在校门口接她放学,也不该和他一起住在旅馆里,不该上他的床,在本该是下午茶的时间里嘴里品尝的却是他的阴茎。”出现在多家法国主流报刊上的这些话在2020年1月震惊了全国,随即掀起了一场以“马茨内夫事件”为中心的大讨论。引诱少女的老作家不仅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纵容恋童行为的法国文化人和法国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在首部作品《同意》里,时任朱利亚尔出版社社长的瓦内莎·斯普林格拉回忆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她14岁时与50岁的著名作家加布里埃尔·马茨内夫(书中称为“加”“G”或“加·马”)发生性关系的往事。少女处在父母离异的困难时期,马茨内夫乘虚而入,用密集的情书展开追求,并在街头尾随,在校门守候。她开始旷课、逃学,一步步落入作家的掌控。
她远非第一个或最后一个猎物。马茨内夫的特殊爱好在法国文坛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他屡次描写对少男少女的喜爱,也承认曾与菲律宾男童在内的未成年人行欢,但仍被评论界奉为大胆的创作者,并于1995年获得密特朗总统颁授的勋章,又于2013年获授勒诺多奖。直到本书上市,他仍在出版小说和日记,记录享乐主义的晚年生活:吃、喝、健身、性交、写作。
在《同意》中,斯普林格拉没有指控马茨内夫强奸。长期以来,她感到困惑和自责,因为她是“同意”了的。老作家掌握了一套熟练的手段。他更喜欢通过写信而不是打电话勾引,这样就能留下书面证据,一旦遭到调查,就能用女生信里的热情语言脱罪。“我终于明白他从我们第一次见面后就开始给我疯狂写信的真实意图。对G来说,和少女的恋爱便是一种写作,也是权威,他所施加的精神控制,让女孩们以书面形式证实了她们得到了满足。一封情书便是一个爱的印记,收信人感到自己有义务回复,而如果这封信的措辞热情洋溢,她就需要以同样热烈的情绪来回应。在这种无声的命令之下,女孩会觉得自己必须要让G相信自己很满意,万一有警察突然上门,这段关系也是毫无疑问经过她同意的。”
得手以后,他便对少女展开洗脑教育,用古往今来老少佳配的励志故事营造一种为艺术献身的美好童话:比如爱伦坡娶了13岁的妻子,再比如《爱丽斯漫游仙境》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强行拍摄过几百幅小女孩的肖像,可怜的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却受到美国人的迫害,背负着强奸犯的恶名。
她把父亲比作“一阵穿堂风”。当老作家使她在14岁因身心失调而入院时,亲生父亲表现懦弱,只是来到病床前怒斥女儿,随即消失不见。在出版社工作的母亲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不仅是那个把女儿介绍给老作家的人,而且在她最终离开他时还觉得可惜。甚至有医生热情地“辅导”她、进而用医学手段帮助她与老作家过性生活。她既是他本人的猎物,也是文化环境的受害者。马茨内夫在前面拉,父母和其他所有人在后面推,她就这样掉进了火坑,本该到学校上学,却去旅馆上床。
除了少女,这坏老头也喜欢“更为青涩的、还没开始发育的、最多十二岁的男孩,这一点我之后很快就发现了。年纪再大些,他们就不再是可爱的玩物,而是竞争者了”。她终于意识到这不是恋爱,“它平庸而可悲,是神经作用下不受控的某种上瘾”,自己不过是马茨内夫众多的玩物之一,却仍不明白作家“都是吸血鬼”,于是求助于马茨内夫的朋友和导师、红极一时的哲学家埃米尔·乔兰(一译齐奥朗)。
“埃米尔,瓦来了,加的女朋友。”乔兰的妻子朝屋里喊道。爷爷般的大哲学家出现了。他请少女坐下。瓦内莎立刻哭起来了,哭得像个寻找自己母亲的婴儿。
“瓦,”乔兰打断小女孩的哭诉,“加是个艺术家,非常伟大的作家,世界终将认识到这一点。也许不会,谁知道呢?您爱他,您必须接受他的个性。加决不会改变。他通过选择您而成就您,这是个巨大的荣耀。您的作用就是在创作的道路上陪伴他,也要屈从他一时的兴致。我知道他喜爱您。但女人常常不明白艺术家需要什么。”
乔兰爷爷用托尔斯泰夫人一辈子为丈夫做牛做马的事迹加以开导,鼓励她勇于“牺牲和奉献”,从小开始,时时刻刻以艺术家妻子的角色来要求自己。
“可是埃米尔,”她哭着抗议说,“他一直在骗我呀。”
显然,更大的问题在于那个纵容艺术家恋童行为的时代和文化。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著名的口号“禁止禁止”:“人们试图以道德解放和性革命的名义来捍卫所有人享受身体愉悦的权利。禁止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由此变为了一种社会压迫,将性局限于相同年龄阶层的人之中也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不平等。反抗对欲望的禁锢,反抗一切压迫,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没有人会去反思这其中的道理。”
1977年,马茨内夫和萨特、波伏瓦、巴特、德勒兹等大知识分子一起联署公开信,呼吁让三位与13和14岁男童发生性关系的成年男人免受惩罚,并将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性行为无罪化。
马茨内夫还受邀做客法国最受欢迎的电视读书节目《顿呼》,和今天看来颇为猥琐的主持人皮沃大谈特谈捕食少男少女的冒险经历,在直播镜头前津津乐道于中老年男作家对未成年人“可歌可泣”的性欲,而台上台下笑声掌声不断。此时的在场嘉宾中仅有一人——一个女人、一个女加拿大人——丹尼丝·邦巴尔迪耶站出来,痛斥马茨内夫“可鄙”。她从此成了不受法国文化界欢迎的人。记者和作家朗兹曼在杂志上封她为“悍妇”。著名作家索莱尔斯写文章,用无法在此转述的极其下流的语言侮辱她。《世界报》上再也看不到有人评她的作品了。邦巴尔迪耶被驱逐出了法语文坛。知识界把她丑化为唯道德论者和极右翼妇女,理解不了宗主国的先进文化和巴黎知识分子的绝代风骚。
《同意》并非一本政治作品,作者本也无意发起或唤醒一场社会运动。它是一本真实的自传、一种复仇的方式,也是一本写得很好的文学书,讲述了少女怎样落入老流氓的魔掌、迷失自我、险遭毁灭的故事。也许多少能带给读者一丝快意的是,它是在捕食者还活着时出版的。今年86岁的马茨内夫已身败名裂,但愿他遗臭万年。
责任编辑:张玉
美军爆出大乌龙!数百万封邮件被发给……
英国《金融时报》17日报道称,数百万封美军的电子邮件,包括那些包含重要敏感信息的邮件,竟因为美军人员的马虎大意,被发到了非洲国家马里的某些电子邮箱里。可究竟是怎样的马虎大意,能搞出这么让人匪夷所思的操作呢?环球时报2023-07-18 08:10:040000德甲赛事前收到疑似恐怖威胁举报 德国警方加强警力部署
当地时间3月30日18时30分,德甲拜仁慕尼黑对阵多特蒙德的比赛将在慕尼黑安联球场进行。因前一天收到疑似恐怖威胁举报,慕尼黑警方部署了更多警力以保障赛事安全进行。29日晚,警方收到举报称,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照片似乎显示体育场前的球迷被瞄准,该照片由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分支机构“呼罗珊省”在网上发布。环球网2024-03-31 13:28:140000法国防部长:将向黎巴嫩军队提供数十辆装甲车,“黎巴嫩不需要战争”
(观察者网讯)据路透社11月6日报道,法国国防部长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尼结束对黎巴嫩的访问后,在接受黎巴嫩媒体采访时宣布,法国将向黎巴嫩军队提供数十辆装甲车,以便黎巴嫩军队能够在该国正常执行巡逻任务。勒科尔尼在黎巴嫩法语媒体《东方-今日报》6日刊发的采访中表示,随着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在黎以临时边界地区的紧张局势加剧,加强黎巴嫩国家军队的力量至关重要,以便使其能够与联合国维和部队协调配合。观察者网2023-11-07 15:34:380000巴以新一轮冲突以来 美军在中东已遭66次袭击
海外网11月22日电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1月22日报道,美国国防部副新闻秘书萨布丽娜·辛格(SabrinaSingh)21日表示,自巴以新一轮冲突以来,美军在中东地区已遭66次袭击。辛格在记者会上说,“自10月17日以来,美军已遭到约66次袭击。其中32次发生在伊拉克,34次发生在叙利亚。”0000美国或放宽这一制裁?!全球央行都在关注“它”
在经历了上周大幅上涨之后,周一,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下跌。中东局势将对油价未来走势带来哪些影响?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油价?近期国际原油市场动荡,上周两个基准的原油期货价格,WTI和伦敦布伦特均大幅上涨,WTI上周五甚至创下了4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然而当地时间本周一,国际油价又开始回落。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