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94

德国出台首部“中国战略” 朔尔茨在纠结什么?

新京报2023-07-14 20:57:040
▲德国总理朔尔茨资料图。图/新华社 ▲德国总理朔尔茨资料图。图/新华社

据央视网报道,备受关注的德国政府首部“中国战略”7月13日公布。

据报道,这份文件由德国外交部牵头起草,经执政联盟内部和政府各部门争论后达成妥协,是联邦德国历史上第一部作为文件出台的“中国战略”。

该文件称,德国的对华政策植根于欧盟的对华政策,德国希望继续与中国开展经济等各方面合作,“与此同时,我们迫切需要降低风险,但并不追求脱钩”。

当天,针对德国的“中国战略”,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发言人表示,将中国视为“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看待中国和制定对华战略,只会加剧误解和误判,损害双方合作与互信。

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中国战略”,朔尔茨政府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台这份文件的呢?

一份“政硬经软”的文件

对于这部刚刚出台的“中国战略”,事前就曾预言这将会是一份“强硬文件”的部分媒体、分析家,已经改口称其是一份“政硬经软”的文件。

该文件德文版长达64页,英文官方版则较短,且删除了些许最为“刺激”的措辞,但主基调是一脉相承的。

在政治方面,文件扬言“德国将继续加强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以及与伙伴的合作”。

▲德国联邦议会会议现场。图/新华社 ▲德国联邦议会会议现场。图/新华社

可以说,在政治方面,这份文件不仅几乎一字不差沿袭了此前公布的德国《国家安全战略》措辞,甚至在一些触及中方底线问题上比此次北约维尔纽斯峰会《联合声明》走得更远。

但在经济方面,尽管“中国战略”延续了初稿“德国应降低对中国经济依赖风险”的措辞,称希望确保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变得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和更加互惠”,并重弹“经济间谍”老调,却全盘删除了初稿“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德国公司应引入‘报告义务’和‘压力测试’”的内容。

相反,“中国战略”要求各企业自行“提高认识”“加强交流”,并“期待”这些企业“自行管理风险”。当谈到拟议的欧盟投资禁令时,该战略仅指出此类措施“可能很重要”,并且柏林“将建设性地参与这一欧盟进程”。

这并非一些盼望德中经贸“脱钩”的欧美人士所愿。

纠结心态一览无余

德国当前的朔尔茨政府,是一个“交通灯”三党联合政府——因为执政三党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的标志色分别为红、绿、黄,凑起来宛如一个交通灯。其中,占据副总理和经济、外交等5个正部职的绿党,是主张德中“脱钩”、希望推动对华“政经双冷”的主力。

副总理兼经济及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推动了此前一系列希望减少德中双边直投和经贸合作的大小“动作”,外交部部长贝尔博克也是一系列在台海、北约染指“印太”等敏感问题上刺激中国的主导人。

但是,正如许多德国分析家所指出的,在德国自身经济复苏乏力,积极怂恿德中“政经脱钩”的“英语系”国家口惠而实不至的背景下,“交通灯”执政三党在对华问题上分歧日渐明显。

▲德国大众品牌汽车经销商店。图/新华社 ▲德国大众品牌汽车经销商店。图/新华社

在此方面,朔尔茨及其社会党对“绿系”一再掣肘德中经贸关系感到不耐烦,日前排除绿党掣肘、执意批准汉堡港集装箱码头股权向中资授让,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而且,执政三党中最小的自民党对德中经贸脱钩也不感兴趣。该党的林德纳是财政部部长,对“中国战略”出现过多“经冷”内容,恐怕也未必满意。

更重要的是,德国大企业和经贸界从一开始就强烈反对德中经贸脱钩的动作。2022年,在“绿系”一片喊打喊杀声中,德国企业在华投资创下115亿欧元新纪录。

尤其是大众、巴斯夫、宝马等德国拳头企业,不仅继续扩大在华市场“存在感”,且均在各自企业发展战略中重申了中国市场的“核心地位”。这些企业代表热情追随朔尔茨的“组团访华”,并随后各自采取了积极的“自由行”。

也正是在这种微妙氛围里,此次发布的“中国战略”从初稿的“政硬经也硬”,变成了如今“政冷经不冷”的面貌——因为,这份文件是外交部发布的,其“非外交”领域内容,却不得不受其他因素牵制,其纠结心态一览无余。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战略”发布后,德国总理朔尔茨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相关讲话,强调了“不脱钩”和“不依赖”,以及德中“是并将永远是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系统性竞争对手”这一德国《国家安全战略》所界定的定位。

显而易见,至少在“交通灯”三党联合政府执政期间,这就是德国官方对华政策的“主旋律”和“主基调”。这无疑是德国各方妥协的结果,而其中的考量,恐怕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7月14日所表示那样,如果以去风险、降依赖之名,行竞争和保护主义之实,将正常的合作泛安全化、泛政治化,只会适得其反,人为制造风险。

撰稿 / 陶短房(专栏作家)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