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秘书长,“下不了台”
来源:环球人物
每当任期快结束、面临交班时,
欧洲总会发生一件大事,
如英国“脱欧”、新冠疫情、俄乌冲突。
因此他的任期此前已三次延长。
作者:毛予菲
已经担任北约秘书长9年的斯托尔滕贝格,终究还是要继续连任。
7月4日,北约发表声明称,各成员国同意将斯托尔滕贝格任期再延长一年,至2024年10月。
目前,北约领导人希望下周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年度峰会上就继任者达成协议。斯托尔滕贝格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他对北约成员国这一决定“感到荣幸”。美国总统拜登对此表示欢迎,他在声明中说:“斯托尔滕贝格让欧洲度过了‘二战’以来最重大的安全挑战。”
每到交班必有事
斯托尔滕贝格此前多次表露希望卸任,据说已经打包好了行李。他于2014年首次出任北约秘书长。有分析认为,斯托尔滕贝格“任内并无建树”,但每当他任期快结束、面临交班时,欧洲总会发生一件大事,如英国“脱欧”、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因此他的任期此前已三次延长。
今年2月,北约秘书长发言人表示:预计斯托尔滕贝格今年10月结束任期,他本人也无意寻求继续担任这一职务。这一段时间,新北约秘书长争夺战暗流涌动。
6月初,英国国防大臣本·华莱士表示对该职位感兴趣。1970年出生的华莱士是英国保守党成员。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一直说这(北约秘书长)会是一份好工作,那是我想要的工作。” 6月7日,英国首相苏纳克访美期间向美国总统拜登推荐,让华莱士接替下任北约秘书长一职。拜登回复:“还有待观察。我们必须在北约内部达成共识。”
但法国和德国等反对华莱士“执掌北约”,原因是“北约秘书长必须来自欧盟国家”。英国《每日电讯报》6月18日发文称,法国总统马克龙正试图阻止华莱士出任,指责马克龙“无权担任北约的决策者”。
除华莱士外,丹麦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也曾是热门人选,缘由是“欧盟国家更希望北约秘书长首次由女性出任”。但1977年出生的她被认为“太缺乏经验”。
拜登强烈推荐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成为下一任北约秘书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政府高官表示:“这不是随便提个名字,这是一个战略选择。”这位官员透露,拜登政府对冯德莱恩在欧盟的表现非常满意,认为她是美欧联盟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但因为冯德莱恩欧盟委员会主席任期要到明年结束,无法抽身。
“寻找斯托尔滕贝格的继任者太难了。”德国《南德意志报》称。各国“谈不拢”,斯托尔滕贝格再一次延长了任期。
英国媒体称,北约内部就继任者未能达成共识,分歧越来越严重。另有分析认为,延任是为避免北约内部关于下任秘书长人选的分歧升级为公开争吵。这也表明北约国家对斯托尔滕贝格“相当满意”,美国似乎觉得“不换人也可以”。
“不是北约决策者,
而是美国发言人”
斯托尔滕贝格“执掌北约”已经9年。翻翻北约的老皇历,不难发现,他在涉及中国问题上不断“变脸”。
刚上任时,他声称不把中国当敌人,要与中国合作。
2019年,中美发生贸易摩擦,两国关系面临挑战。年底“北约70周年峰会”召开前,美国四处煽风点火,不停炒作所谓“中国威胁论”。斯托尔滕贝格心领神会。峰会上,他主动将话题引向中国,发起“应对中国崛起”的讨论。
美国很满意他这番表现,但北约其他成员国当时并不这样想。中欧经贸关系紧密,北约中的多数欧洲国家不想“视中国为对手”。各方意见不一,吵成一团。眼看峰会不欢而散,斯托尔滕贝格不想得罪其他成员国,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又强调北约不把中国视为“新对手”。
类似的“左右摇摆”他有过很多次。同样在2019年,他一边宣称“与中国合作”,一边邀请全球10位专家一起撰写了《北约2030发展报告》,核心内容是如何“对付中国崛起”。
乌克兰危机发生后,并非当事方的中国一直在劝和促谈,斯托尔滕贝格却把矛头指向中国。2022年4月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他声称北约的新战略将“首次考虑中国的影响力”,还在讲话里指责中国“不愿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面对挑衅言论,一位中国记者在推特上怒怼:“有150个国家并未同美国和欧盟一道制裁俄罗斯。斯托尔滕贝格是不是也想谴责他们?同时让北约入侵这些国家,就像2011年对利比亚做的那样?”
斯托尔滕贝格此前的“中立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北约内部分歧的影响。德国《世界报》称,美国将中国视为敌手,但德国和法国并不这么认为。夹杂在双方利益之间,斯托尔滕贝格不得不做个“双面人”。
“美国需要制造一个共同目标,使正在经历‘脑死亡’的北约‘团结’在一起,好让北约继续充当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原副所长丁一凡告诉《环球人物》记者。美国人心里清楚,能帮北约“续命”的唯一方法,就是借“中国威胁论”贩卖焦虑。
“在颠倒黑白的‘中国威胁’宣扬声中,斯托尔滕贝格不是北约决策者,而是美国发言人。”丁一凡说。
斯托尔滕贝格出生于挪威奥斯陆,父亲曾任挪威外交大臣,母亲曾任次长级官员。1993年,斯托尔滕贝格第一次当选议员,先是担任经济与能源大臣,后成为财政大臣。2000年,由于挪威工党内部对领导人贾格兰的风格不满,41岁的斯托尔滕贝格“捡漏”上位,成为挪威最年轻的首相。虽然他在7个月后就因选举失利下野,但又在2005年夺回相位,并于2009年连任。
在外交方面,斯托尔滕贝格竭力营造挪威“中立小国”形象。当时,挪威与几个大国关系都不错,俄罗斯就是其中之一。挪威与俄罗斯陆地接壤,也都是北冰洋巴伦支海的沿岸国家。因为划界问题,两国曾吵得不可开交,“扯皮”了近半个世纪。在斯托尔滕贝格多次访问俄罗斯后,两国才谈拢了此事。
一来二往,斯托尔滕贝格与俄罗斯总统普京成了“朋友”。在一场国际峰会中,两人被拍到相谈甚欢,望向彼此的眼神中似乎还有点“见老友”的喜悦。普京曾主动向媒体提及斯托尔滕贝格:“我们关系甚笃,包括私人关系。”
在个人社交网站上,斯托尔滕贝格与俄时任总理梅德韦杰夫也曾互动频繁。一次会面前,斯托尔滕贝格发了一张挪威希尔科内斯的风景照,并配文:“欢迎梅德韦杰夫的到来”。梅德韦杰夫立刻回复了一张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地区风景照,“非常感谢您热情的招待”。
毋庸赘言,斯托尔滕贝格更是美国总统的“老朋友”。他支持美时任总统乔治·布什于“9·11”后发动的“反恐战争”,还派遣挪威部队参与北约空袭利比亚的行动。挪威是北约创始国之一。2008年北约布加勒斯特峰会,斯托尔滕贝格出席。会后,白宫别有用意地发布了一张照片:布什站在一侧,双手倚在皮椅上,斯托尔滕贝格则在另一侧,望向布什。
“和稀泥”的老手
斯托尔滕贝格与美俄“交好”,为他多次延任北约秘书长埋下了伏笔。
丁一凡认为,北约当初选中斯托尔滕贝格当秘书长,原因有三。一是他有“温和形象”,深谙“妥协的艺术”,有利于开启对话。二是其“知俄派”身份。在西方政坛中,斯托尔滕贝格似乎是为数不多与普京有过某种私交的国家领导人。三是因为斯托尔滕贝格的“中立”背景。挪威虽加入了北约,但一直是个“相对中立的小国”。
不过没想到,斯托尔滕贝格并没有帮助打开对话大门,反而将北约与俄罗斯的关系推向历史新低。他表面“积极寻求对话”,实则一边“和稀泥”,一边帮美国搅乱欧洲。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斯托尔滕贝格起初声称,希望找到和平方式尽快结束冲突。后来接受美媒采访时,他又称北约早就训练了成千上万的乌克兰军人,还明确将对乌输送重武器提上日程。
“现在回头看,早在斯托尔滕贝格上任北约秘书长之际,美国就已经打好算盘——要利用他的‘温和’形象麻痹俄方,事实上背后动作不停。”丁一凡说。
斯托尔滕贝格靠着这招为自己换来了延任。这也映证,北约终究是美国的执行机器。
当年北约成立,是为了对付苏联。如今距离苏联解体已经过去30多年,这个军事联盟依然存在。1999年至今,伴随五轮东扩,北约四处“拱火”,沦为个别国家谋求霸权的工具。下周,北约要在立陶宛维尔纽斯召开峰会,讨论“增加防御开支和支持乌克兰的问题”。峰会召开之际,立陶宛仗着有人撑腰,学着美国公布了它的所谓“印太战略”,继续大言不惭地挑衅中方。
北约到亚洲“拱火”有戏吗?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霸气反击是最好的回应:北约应该立即停止散播针对中方的不实之词和挑衅言论。北约已经搞乱了欧洲,不要企图再搞乱亚洲,搞乱全世界。
邮箱:3144809109@qq.com
责任编辑:张玉
客机起飞后突发异常紧急降落,波音公司致歉
据美媒此前报道,一架波音737MAX9飞机日前在起飞后突发异常情况,对此波音公司当地时间6日在社交媒体X上发表声明致歉。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01-07 12:08:100000以色列:经评估,已有8名人质死亡
(观察者网讯)据路透社12月4日报道,由以色列卫生部官员和两名医疗专家组成的医疗委员会4日宣布,在比对各方视频和证词,以及考虑人质面临的各种状况后,认定七名平民人质和一名军官人质在被哈马斯扣押时死亡。以方还称,目前仍有137名人质被扣押在加沙地带。观察者网2023-12-05 08:45:370000"脱钩"5年,"中国仍嵌在美国供应链中,甚至有所加强"
►文观察者网杨蓉美国政府自2018年来不断鼓噪的对华“脱钩”是否如愿“奏效”?美国两位经济学家日前的一篇报告提出质疑。“中国仍然嵌入在美国供应链中”,美国彭博社8月26日以此为题引述该报告指出,尽管美国减少了来自中国的直接进口,但经由产业链在越南、墨西哥等第三国的再分配,中美的“间接供应链”联系依然完好,甚至有所加强。新浪新闻综合2023-08-28 00:06:580000德国环境部长当众怼日本官员:我们不欢迎核污水排海
海外网4月17日电据日本《朝日新闻》16日报道,在日本北海道札幌举行的七国集团(G7)气候和能源部长会议当天闭幕。在会后举行的记者会上,就福岛核污水排海一事,日本经济产业相西村康稔当场受到了德方的指责。海外网2023-04-22 18:00:340000左右美国大选的关键阶层,究竟想要什么?
文/乔治·帕克美国记者、剧作家,《大西洋月刊》杂志特约撰稿人美国两党的忠实成员们总是期盼着一场终极胜利。每次选举都会激发他们对实现政治重组(realignment)的期待——通过整合政策议题、选民人口结构与候选人性格等多方因素,确保某一党牢牢地抓住权力。在我有生之年,民主党、共和党至少出现过五次由某党获得“看似持久多数”议席的周而复始的时刻。观察者网2024-01-18 07:28: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