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冯小刚,《芳华》的票房打了谁的脸?
【军武次位面】作者:黎叔
一个不懂自己国家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12月15日,期待已久的《芳华》终于上映,不出意料,用脚投票的观众给出了这部电影最直接的评价,上映11天,票房破8亿,这个成绩对于一部这样的浓厚冯小刚个人色彩的文艺片来说,显然是非常出色了,尚且要考虑到大众群体对文艺片的接受程度。
《芳华》作为目前为止冯小刚导演拍过的票房最高的电影,足以回应很多质疑。
其实在《芳华》刚刚上映后,一时间内,网上的各类评价,更似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厮杀大戏,有人从《芳华》里能熬出一锅心灵鸡汤,讲了人为什么要善良;也有人对该片存在着质疑和谩骂,这些本来很正常,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所有人都满意和挑不出刺的作品是不存在的,但是他们不仅帽子扣得毫不专业,连骂像难看也顾不上了。
▲各种神奇的影评
他们中有人说,《芳华》展现给观众的主要是丑陋,时代的丑陋、战争的丑陋、人性的丑陋、中国的丑陋。
影片中的“活雷锋”刘峰同志,没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就有人说:这是一部高级黑雷锋的作品,处心积虑的伤痕文学新作品。
或许在某些人眼里,那些社会上早就存在的好人没有好报的现象捂住就好,绝对不能说出来,生怕说出来以后大家都不做好人了。
难道就没想过,揭露这种现象岂不是更能引起大众的反思吗?
▲就因为刘峰跟雷锋谐音你就能看出处心积虑了?
还有人说: 冯小刚致敬的不是历史,而是自己的春梦。瞧瞧他们给《芳华》扣的帽子,一个比一个可怕,一个比一个惊悚。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说法,我很认同,那些无脑喷《芳华》的人,大多是连电影都没有看过的。在他们些人眼里,任何文章对该片加以赞扬都是在捧冯小刚的臭脚,都是烂文章。
作为亲自观影过两次的一名80后普通观众,不妨说一下我眼中《芳华》的可贵之处,感觉这次不挺冯导的话,真担心以后没人再敢拍这样的作品。
有轻微剧透,但不影响观影,直接划圈圈说重点。
该片的背景为1970至1980年代,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满变数的人生,在那段时代变革之下,每个人有不同的命运,出人意料的归宿。
这的确是典型冯氏风格的作品,沉重,深刻,引人深思。全片没有一个大牌明星,却角色塑造鲜明,记得当时在观影时,那些白发依稀的中年观众多有拭泪,甚至完整的听完了影片末尾曲才默默离场。
他们对于这个电影的肃然起敬,对于自己青春时代的感伤,都让我相信,他们是被《芳华》触摸到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对于80后的我来说,得以窥见那样陌生和缺乏了解的年代,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正处芳华的父母。
在当下“急功近利”的年代,人们有太多的理想需要追逐,有太多的成功者需要崇拜,观众们的钱似乎也好赚的很,找几个流量担当的俊男靓女大明星,即使是一个无脑快餐剧本,照样能赚他个几个亿。
▲人民群众眼睛是雪亮的,能分辨什么是好作品
想必冯导一定脑子进水,或者被门夹了,才会劳神费心还要冒大风险的去拍一部历史文艺片。
唯一能解释的就是这个导演的情怀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
必须值得一说的是电影中展现的那段耗资700万的六分钟残酷战斗过程,六分钟的战斗场面一镜到底。正是这短短的六分钟,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必将载入史册。
意义之一:无言的致敬
当那么血腥而无情的战场毫不留情的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时候,年轻战士们的热血洒在荧幕,更洒在了观众心里。
真实的战争也许比电影中的更残酷,这种触目惊心的战争场景,一个个年轻生命在战争中的脆弱,能让更多人明白和平的生活需要多么珍惜。
“懂得战争的人没有人会热爱战争,真正爱国的人不会盼着国人流血沙场。”——摘自杜骏飞 | 谈《芳华》
反倒是《芳华》更让大众体会到人民子弟兵的伟大之处,正是他们让这样残酷的战争远离我们。我们能欢乐的过平安夜、过圣诞节,之所以能拥有这样生活,正是有同样一代年轻的将士燃烧着他们的芳华,在为我们守护。
意义之二:敲门砖还是问路石?
▲种类繁多的神剧
近些年来电视里,从来不缺琳琅满目品类繁多的抗日剧,谍战剧,但却鲜有作品,正面描述过这场共和国历史上最近的大规模对外作战。
▲高山下的花环海报
搞历史和传媒界都知道,祖国西南边陲发生的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宣传禁忌”之一,到了90年代,在那句著名的“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之后,对越自卫反击战也宣告结束,迎来了终章。
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似乎达成了一项默契,不再对这场战争进行宣传,甚至连公开的纪念也几乎少的可怜。
年纪大一点的观众可能还有印象,看过《高山下的花环》《黑豹突击队》等经典老作品,而很多90后对此知之甚少,况且老片在全网很难找到资源不说,清晰度更是让年轻人提不起兴趣。
对越反击战才过去不到三十年,却也是异常平静的三十年,平静到已经让很多年轻的大众,都不知道共和国历史上还有这场战争。回忆起当时在电影院,传来旁边的小情侣的聊天:这是在跟谁打仗呀?。。,着实让人尴尬。
▲为了救受伤的战友而双双牺牲
▲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一群祖国的热血男儿
许多的年轻的生命,就如同电影中被烧焦的十六岁小战士,把他们的芳华永远留在了祖国的边疆。
他们临死前所希望的可能只是日后会有亲人记得来看一看他们的坟墓,能有人能记得他们。
▲倒在水源边上的年轻战士
有人揶揄冯小刚,“搞什么突破审查之类的噱头,不就是为了炒作么”。呵呵。为了炒作?投入了巨额资金,选这样“敏感”的题材,而且很大概率会被“和谐”的作品,真的是傻得很了。
如果你知道在芳华之前,有多少跟越战相关的作品没有与观众见面,你就不会知道这次芳华的突破有多难能可贵。
还有另一种质疑,冯小刚是在“消费老兵”吗?建议他们先看看冯小刚在片场如何对待老兵的视频吧,那些给冯导扣帽子的人有没有想过,如果不是《芳华》,还有谁愿意接越战老兵这个雷?
军武次位面冯小刚接待老兵小程序
我们终将正视历史,今天我们有芳华中的六分钟,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诞生新时代版的《高山下的花环》《黑豹突击队》。
郁达夫曾在纪念鲁迅时说过:“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英雄,完全可以拍出不输给好莱坞的《血战钢锯岭》和《拯救大兵瑞恩》的国产大作,而不是众多拉低人民群众智商的抗日神剧。到那时再回头看,《芳华》是问路石,亦或是一个敲门砖。
在12月15日,昆明的四百多位老兵观看《芳华》,在观影结束后他们感谢芳华,让他们再次回到了军营,回到了战场,回到那逝去的青春。
▲图片来自网络
比起这些,或许我觉得那条横幅上面的话最能表达老兵们的心情,老兵们不求歌颂和关怀,他们仅仅是担心自己被遗忘,担心那段戎装策马的青春岁月始终得不到安放。
“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
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要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再回头看冯小刚,是他在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凿开历史的高墙,让我们得以窥见漏进来的光。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中国海军“诺曼底登陆”纪念日下水第8艘万吨登陆舰,引遐想
2019年6月6日下午,位于中国上海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又下水了1艘071型船坞登陆舰(LSD),距离该型登陆舰的7号舰下水(2018年12月27日)还不到半年时间,使得中国海军拥有的在建、舾装、服役的该型登陆舰总数达到了8艘,足以编满2个登陆舰支队了。在诺曼底登陆纪念日下水万吨登陆舰,不免引人遐想,因此也收到了很多的读者私信,所以咱们今儿个就挑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来简单谈一谈。诺哈网2023-06-05 17:59:370000想炸哪里炸哪里!以色列轰炸加沙,到底用是怎样的“灵巧武器”?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双方因宗教冲突而引发的新一轮大规模军事冲突,目前完全没有偃旗息鼓的迹象。如果提到此次冲突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大伊万认为应该有两点:诺哈网2023-06-02 17:04:020000德国宣布:再追加27亿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火炮坦克一应俱全
【军武次位面】作者:FriedrichLau5月13日,德国政府对外公布了针对乌克兰的总价超27亿欧元的新一轮军事援助计划,援助内容包括主战坦克,履带式装甲步兵战车,自行榴弹炮,防空系统,以及其他军事装备。而此前在3月29日,德国联邦议会预算委员会批准了一项向乌克兰提供总价120亿欧元的额外军事援助,这项资金除了被用来向乌克兰提供各类武器弹药外,还可用于补充德国国防军由于援乌造成的弹药空缺。诺哈网2023-05-26 06:53:420000普京警告:这是含有“核成分”的武器,英国交付乌克兰贫铀穿甲弹
《军武次位面》作者:大伊万目前,乌克兰危机已经爆发392天。前天到昨天,英国国防部宣布的、说要给乌克兰军队一批贫铀弹的新闻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俄罗斯总统普京、外长拉夫罗夫、国家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还有著名网红卡德罗夫等等都纷纷出来指责英国。3月21日,普京对英国计划向乌克兰运送包含贫铀弹在内的坦克弹药表示谴责,并表示如果西方使用含有核成分的武器,俄政府将被迫做出回应。诺哈网2023-05-27 00:51:520001双座型要来了?歼-20为什么出双座型,走在美国、俄罗斯前面?
前段时间,因为航空工业成都所发布的一则宣传视频,军迷群体里突然流传起了所谓的“双座型歼-20”的消息,还有不少读者就这么一个视频专门过来询问大伊万,问此事到底是真是假,是否真的存在这么一个“双座型歼-20”。空军宣传片中的画面诺哈网2023-06-03 08:13:5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