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死171个鬼子!这部真实改编的中国战争片50年后仍难超越
【军武次位面】:无限健制

死雷活用,到处开花!
最近几期军武电影,军武菌推荐的基本全都是外国的高分战争/枪战片,在让大部分观众大呼过瘾的同时,也引起不少军迷的疑问:“都是外国大片,我们什么时候能拍出这样的战争片呢?”

▲《红海行动》很好,但数量还是难已满足需求啊
诚然近年来我国的优秀战争片确实比较稀少,但也有诸如《红海行动》等优秀战争题材电影。实际上我国的战争片也曾有过“黄金岁月”,在建国初期就出现了一大批影响后世几代人的战争佳作。

其中《地雷战》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电影,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三战”电影又被很多人批判指责成为争论的中心。《地雷战》为何能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经典?又是因何而饱受非议?本期军武电影军武菌就来说说关于《地雷战》事儿。

▲当时的官方海报,有些简陋
注意看左侧:民兵传统教育片
《地雷战》虽与《地道战》、《南征北战》并称为“三战”系列,但前两者与后者分别属于军教片、军事故事片两个不同的类型。

▲无论是海报还是宣传画册,
《地雷战》都标注着“教学片”三个大字
军事教育片实际上是科学教育片,是用以辅导军队、民兵从事军事训练、军事教学或用以向一般观众普及军事知识的影片。
《地雷战》就是教学对象面向广大民兵的战术教学片,影片取材于山东海阳县人民群众用自制的土炸药制造地雷抗击日寇的故事。

▲经典老照片:华北地区民兵埋设地雷
影片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在民兵运用地雷打击敌人的故事中,穿插了各种教学内容。

▲八一厂出品,必属精品
该片由大名鼎鼎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一经上映就受到了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甚至是热烈追影。直到现在这部影片在我国观众心目中,也可称得上是经典之作。该片在当时对部队训练及民兵部队教学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客观的说,《地雷战》在艺术上的价值与其军事教育价值相比,还是有所欠缺的,部分剧情有些过于夸张。但在传授有关地雷的军事知识上,本片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细致全面。

▲注意片头日军操作掷弹筒与92式机枪的镜头
相当标准的动作
首先在对地雷工作原理、种类、土法地雷制造等基本知识方面,该片用几个战例将压发雷、绊发雷、触发雷、拉发雷等几种地雷的实战用通俗、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

▲地雷 集束手榴弹,制造大范围爆炸
用来对付敌人的大队集群
通过主角带领群众制作土地雷等片段,把地雷内部构造、如何制作简易地雷等这些实用军事知识展现给了观众。当然,真实造地雷并没有电影中那么简单,普通老百姓通过电影掌握制雷技术也不现实,因此影片中并没有着重描写。

▲影片中群众制作石雷
影片的精髓在于对地雷布放知识的教学,影片中的多个不同的战斗描写对应了不同作战环境下的地雷运用,突出“因地制宜“这一中心作战思想:

▲在崖壁上布放地雷制造滚石滑坡
例如在影片开头,主角民兵赵虎在山地遭遇日军并被追击,山地地形比较复杂,且被敌人追击没有充足的时间埋设地雷,这种情况下,利用山地植被遮盖,使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布放的拉发雷是最好选择;

▲其实这种拉发雷与现在的IED相似
具有爆炸时间可控,布放时间短的优点
在日伪军扫荡村庄时,通过预先哨兵传达的情报,在敌人必经之路上埋设压发雷就能起到有效滞缓敌军进攻的效果;

▲在村庄大路上埋设压发雷
在影片末尾日伪军进入村庄后,利用房屋中的瓶罐、家具,

▲就是可惜了这一罐好酒(手动斜眼)
布置一定数量的触发雷(诡雷)、绊发雷,可以有效杀伤敌人。

▲现实中八路军用厨具制作触发型诡雷
影片中对围绕地雷战的游击战法也有一定的讲解,甚至包含了麻雀战、地道战等其他经典游击战术,总的来说可以用片中一句很经典的话概括——“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死雷活用,到处开花。”

▲《地雷战》也为后世贡献了诸如“偷地雷的”、
“不见鬼子不拉弦”等经典流行语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诋毁革命先烈、质疑红色文化、革命战争的案例,作为一代经典的《地雷战》也被很多大V公知所批判,大多是说地雷战“土造地雷威力根本炸不死人”、“地雷战战果很小”、“地雷只炸敌人不炸老百姓”等等。

▲对于这些人,军武菌只想说:
事实上,八路军早在1941年就组织人员编写了《地雷课本》在敌后普及地雷战法,同时地雷战也得到了当时一大批爱国科学家的技术、物资支持,

▲1972年版的地雷教材
当时知名物理学专家叶企孙及其学生不仅为八路军及敌后武装提供了研发地雷、雷管、烈性炸药的技术支持,还通过人脉,从敌占区源源不断运来大量军火原材料。

▲所谓”只炸日军不炸带路百姓“的地雷是有原型的
“缓燃起爆雷”、“前踏后发雷“均可实现
在各方帮助下建立起的黄崖洞、冀中根据地等军火厂,逐步具备了大批量生产地雷、手榴弹、复装子弹的能力,并能修理各种枪械,基本保证各地区地雷战、游击战的需求。

▲大量边区兵工厂制造的地雷
看得出生产工艺基本实现了标准化
故所谓地雷威力不足并不是普遍现象,民兵也深谙地雷威力的差别,大多也是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才使用土制地雷。而且地雷本来也是以杀伤为目的,如今大部分反步兵地雷的威力只够炸断一条腿,故意不将士兵炸死,用来拖累敌方后勤。在网上说游击队的地雷威力小炸不死人的大V,我只能送他两个字:军盲。

▲真实照片中边区群众制造土地雷
至于战果,日军在战报中一般不将被地雷造成的人员损失视为战损,而大多是以“事故“记录。但根据一些普通日本兵的战后回忆录、战时日记记载,可以确定地雷战确实给日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与心理震慑。

▲在小巷中小心翼翼前进的日军
例如原日军独混第五旅团第十二独立警备队卫生曹长桑岛节郎,他所做的战时回忆录《华北战纪》记清楚的记录了1943年4月至5月间,日军出动两个大队人马在山东招远地区”讨伐“八路军,却遭遇地雷袭击,死伤十多名日军的战例。

▲书中认可了敌后武装的游击战
并认为游击战“加速了日本的败亡”
同时书中也对八路军、新四军的作战予以了很高的评价。

▲“八路军、新四军并不是一般的土匪,
他们是很优秀的军队”
根据我军官方记载,仅在山东海阳地区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海阳敌后武装力量共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涌现出县以上英雄模范500多名。

▲战斗之后我军战士清点战利品
《地雷战》主角赵虎就是以当地民兵地雷战模范于化虎、赵守福为原型创作的艺术形象。据悉于化虎也参与了《地雷战》的拍摄指导工作。

▲“爆炸大王”于化虎
据不完全统计,仅于化虎一人通过地雷战术在3年多的时间里就击杀了171名日伪军,并创一雷杀伤七个敌人的纪录。解放后他被授予“全国民兵战斗英雄”称号,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接见。

▲迟浩田上将接见于化虎
如果地雷战都是虚构的,地雷战又怎么会获得敌我双方的一致认可呢?谣言自然是不攻自破了。

▲解放后民兵英雄赵守福为学生讲解地雷战
不可否认的是,《地雷战》这部影片的确有许多夸张、艺术加工的不足之处,例如几位女民兵弹无虚发,利用鞭炮就把全副武装的鬼子玩的团团转,片尾的地雷大爆炸更是营造出榴弹炮团轰炸的效果….

▲这个火力覆盖...确实夸张了点
但军武菌还是要再明确一点,本片是军教片,它的军事教育价值是绝对大于其艺术价值的,很多人把它当做战争纪实片看,自然会感到突兀不符合现实。

▲反派形象过于脸谱化
也是当时电影的一个通病
为了在75分钟内把所有地雷战术完整形象的介绍给观众,进行一定的夸张艺术加工是再所难免,要知道影片里讲述的地雷战,现实中可是打了至少整整四年,在篇幅的限制下完成如此宏大战斗的展现,并不容易。

▲山东海阳秀美风光
地雷战最著名的战场之一
影片拍摄于1962年,正值中苏交恶,美国对华核讹诈日益猖狂的时期,面对严峻国际局势,《地雷战》等军教片的诞生也顺应了当时我国“深挖洞、广积粮“、”七亿青年七亿军,万里江山万里营“这样的全民备战思想。

▲60年代手持56式的女民兵
同时通过浪漫主义表现形式,起到了提振全国军民士气、增强凝聚力的作用,可以说《地雷战》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60年代工人民兵方阵接受检阅
所以军武菌觉得在片荒的时候,看看这些经典战争电影,也不失为一种享受。一部经典老片之所以耐看,就是因为每看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也希望我们的革命英雄、红色文化、经典作品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

历史不容亵渎,不尊重英雄、不铭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平型关大捷后展示战利品的八路军战士们

2018军迷的大型线下聚会“军武嘉年华”将于9月22日在北京举行!我们为你还原二战军营真实场景,并打造国内首场军事音乐节。活动详情及购票方式,请打开微信,搜索公众号“军武优选”即可获取。
福特号下水,美国再次宣告航母霸主地位,超强战斗力世界第一
【军武次位面】作者:TDK2017年7月22日(上周六)经过多次拖期的美国海军新一代航空母舰福特级首舰福特号,终于迎来的自己的服役仪式,福特号航母自此正式开启了它在美国海军当中的服役生涯,它的加入不但标志着美国海军重新恢复了十一艘全核动力航母舰队庞大编制,也标志着一个航母新时代的开始。今天,军武菌就和大家一起,管窥一番新航母福特号到底为美国海军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航母近百年来的发展诺哈网2023-06-16 10:15:020000突发!韩国军队对朝鲜商船开枪射击,朝鲜不甘示弱开炮还击
《军武次位面》作者:大伊万根据韩国媒体报道,10月24日凌晨3时许,一艘“朝鲜商船”越过了位于白翎岛西北方向的北方界线(NLL),韩国军队立即开枪射击,将这艘商船驱逐回“北方界线”以北。诺哈网2023-05-29 04:40:230000在越南上空让美国人吃瘪的米格21,至今仍有数千架,竟已服役60年
【军武次位面】:风林火山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米格-21战斗机问世并装备部队至今已近60年。60年来,该机先后发展过十几种型别,曾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生产数量位于同类战斗机的前茅,据估计至今还有4000多架飞机仍在使用。米格-21曾参加过越南、南亚、中东和阿富汗战争,与多种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都交过手,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现代局部战争中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的老战士。诺哈网2023-06-11 12:55:000000新型驱逐舰退役,40多年的老舰却奋战一线,俄海军为何怪相频出?
《军武次位面》作者:海东青上个月中俄海军展开联合军事演习的时候,俄海军派遣了“沙波什尼科夫海军元帅”号护卫舰,该舰系1155无畏级大型反潜舰(大型反潜舰是苏俄海军特有的舰种,西方将其划分到驱逐舰里面),在2016-2021年间进行了改造升级,装备了“口径”系列导弹垂发装置和“天王星”反舰导弹。诺哈网2023-05-28 00:04:210001太不容易,美军科幻战舰终于形成战斗力,面对055还够看吗
《军武次位面》作者:机甲888▲美国海军的DDG-1000导弹驱逐舰的外形无疑是十分科幻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诺哈网2023-06-04 16:20: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