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52年的战机中国为何会用到2017年,当年可是扔过氢弹
【军武次位面】:E=mc²
2019年1月16日,又一位为祖国付出了毕生精力去保卫国家的老人逝世了,他就是于敏,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他的故事以及他的成就,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设计了不同于西方的于敏构型,更是带领团队克服艰难险阻用仅仅2年零8个月的时间完成我国氢弹的制造。
这篇文章,不说于敏,不说氢弹,来说一说那年氢弹的好搭档——强-5,五爷。

▲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强-5
我们都知道,用来攻击的固定翼飞机除了战斗机(国内叫歼击机),轰炸机,以及部分特种飞机以外,还有一种专职对地的,那就是攻击机,在中国,又叫强击机。
相较于战斗机,大多数攻击机的速度较慢,机动性能较差,很容易成为对方战斗机眼中的肥肉,而相较于轰炸机,他们又显得十分娇小,载弹量少,飞行高度低。但是正因为其飞行速度慢和较好的低空操纵性能,攻击机面对地面目标例如装甲部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第四代战机F-22,超机动性已成为标准

▲世界上唯一的一款隐身轰炸机B-2,有效载荷17吨
早在二战的天空中,攻击机的身影就经常出现,比如说俄罗斯的伊尔-2攻击机和德国的Hs-129双发攻击机,这种格斗能力比不过战斗机,载弹量比不过轰炸机的家伙们,依靠其独特的优势,在二战后依旧紧跟时代的步伐,一步步发展起来.

▲伊尔-2

▲Hs-129
美国的攻击机从二战后服役的A-1,到美国早期电子战主力EA-6的原型机A-6,再到从波斯湾战争活跃到现在的A-10。俄罗斯的则是苏25及其改进型苏-39。

▲A-1天袭者

▲EA-6徘徊者,4人座驾

▲A-10雷电,美国国防部现考虑用F-35代替之

▲苏-25蛙足,苏-39是苏-25MT的另一代号
中国空军发展较晚,1949年11月11日人民空军才成立,刚开始我们的人民空军主要是一些缴获的,买来的或者是仿造出来的飞机,而当年的军工人在经历过拆解,维修,逆向研究,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后,也走上了自主研制飞机的道路。幸运的是,强-5就是其中一款。
1958年,时任中国解放军空军司令的刘亚楼将军提出了设计一款新的强击机,用以代替之前从前苏联进口的已稍显老旧的伊尔-10攻击机,该方案在当时名为"雄鹰302",由为我国研制过第一架喷气式战机的陆孝鹏任总设计师。

▲陆孝鹏总师与强-5
当时我国装备的歼-5,歼-6战机都是机头进气,充满了浓浓的苏式风格,而强五则一改两位前辈的苏式外观,借鉴了西方的设计风格,将进气道改为两侧,重新设计了机头部分,而在后部则依旧采用歼-6的尾翼及发动机,可谓是第一架我国量产的"苏西合璧"的飞机。

▲歼-5

▲歼-6

▲注意歼-6的尾部
强-5的命运也是比较坎坷的,1958年立项,设计,制造木质样机,而到了1960年,"两弹一星"这一更大更重要的工程调走了大部分科研人员,仅剩下陆孝鹏总师等共计14人继续研制,直到1964年原子弹成功试爆才全面恢复。第二年,原型机首飞,之后,强5就成为我国一支重要国防力量,当然,本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原则,强5也出口到一些兄弟国家。

▲出口孟加拉的强-5
1967年,我国氢弹试爆成功,此时正值中苏交恶,所以氢弹的小型化与实用化立马被提上了日程,同时,战术氢弹的载具选择也开始讨论。最终确定由强-5的改进型强-5甲(当年习惯用甲乙丙...命名,现在则改为ABC...)带着当量为30万吨的"狂飙一号"小型氢弹进行甩投较小型氢弹引爆原理性试验。当时即使是小型化了的氢弹,据回忆也有2米长,以强-5的弹仓容积,根本无法完全容纳,而其他飞机也因为有效载荷不够而被排除在外。当时的任务飞行员杨国祥和武器所负责人研究后决定使用"半埋式",因此不能采用正常的投弹方式,而是先平飞,接近目标后爬升至一定高度投弹,投弹后继续爬升,接着利用飞行高度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快速逃离爆炸的影响范围。

▲强-5挂载氢弹的模型

▲杨国祥,空军少将
为了确保核弹的成功试爆以及万一不成功时的处理问题,由周总理组织会议进行讨论,最终确定了三条投弹线路,即正常投弹线路、应急投弹线路,还有超应急投弹线路。以及投弹失败时的两个解决办法:不带弹着陆和带弹着陆,不带弹着陆即飞行员跳伞,将飞机和氢弹摔在投弹区。为了确保带弹着陆的安全,又在飞机上增加一个锁死装置,确保降落时氢弹不会滑出弹仓。(歼-15曾经在航母上进行过带弹着陆实验)

▲歼-15带弹着陆训练,蓝色为训练弹
然而到了1971年12月30日正式投弹时,万一中的意外发生了,杨国祥驾驶编号为11264的改装过的强-5甲进行了3次投弹均以失败告终,所剩燃油不足以支撑第四次行动,当时的基地最高领导人朱光亚将军与司令员商讨后决定带弹返回。在飞机降落滑行的过程中,弹体与地面的距离仅为十厘米,谁也不知道两者摩擦会不会引起爆炸。直到杨国祥驾驶着飞机稳稳地停在跑道上时,所有人才将心放进肚子里。关于投弹失灵的原因,一说是因为地勤人员多拧了一下小螺钉,而另一个说法是因温差而导致的形变,最终导致投弹失败。

▲11264号机
1972年,杨国祥重新驾驶强-5甲进行投弹,此次投弹成功试爆。向世人宣告我们有了投送战术氢弹的能力。
此后的四十余年里,强-5一直服役于人民空军,历经多个改型,其确实是一款老机型,因此也被人们亲切的称为五爷。直到2017年,中国空军才将所有强-5 退役。一款服役了小半个世纪的飞机就此退出战斗序列。

▲后继有"机"——歼-16
强-5的退役,意味着中国对地攻击力量的进一步提升,强-5的退役封存,令无数国人兴奋,而诸多老前辈的逝去,则使人叹息。活于盛世,回望历史,心存感恩,不忘先烈。

▲于敏先生
谨以此文纪念2019年1月16日逝去的于敏先生以及之前千古的朱光亚,陆孝鹏等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的前辈们。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不是海军却胜似海军,撞船、罚款、他们是战斗在海疆第一线的卫士
不是海军却胜似海军说到海上军事力量,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肯定就是海军,然而在海军的光环之下,还有一支海上力量一直活跃在各国水域,在美国他们叫做“海岸警卫队”,在法国他们叫做“海上宪兵”,在日本则叫“海上保安厅”,我国也有一支类似的队伍,那就是“中国海警”。▲日本海上保安厅诺哈网2023-06-07 08:04:240000命运坎坷!世界最强运输机安-225,中国天津之行终成绝唱
【军武次位面】作者:FriedrichLau安东诺夫安-225“梦幻”是世界上一款极为罕见的重型运输机,全系列仅建成了1架成功投入使用,而当年正在生产中的第2架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停产.随后尽管有重启生产的计划,但由于经费问题,各种尝试最终均宣告失败。在孤单服役数十年后,唯一的一架安-225也最终在战火中被摧毁,成为了人们永远的回忆。诺哈网2023-05-31 22:44:300000逆潮流而行?俄军高兴接收新型火箭炮,却发现是老装备换壳子
《军武次位面》作者:机甲888▲曾经的"龙卷风"是"远火"领域中一个强大的存在,然如今性能上也过时了(图片来源于:网络)诺哈网2023-06-04 19:08:3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