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69

敲响丧钟,一切都为让B29从中国去轰炸日本,—马特霍恩行动(3)

诺哈网2023-06-07 20:45:360

【军武次位面】:FriedrichLau

(接上文)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历史上因为后勤保障不到位而失败的作战计划不胜枚举,这次我们就来看看包含着可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飞机场建设工程的作战计划——马特霍恩行动,它是一次因为后勤出现严重不足而被中途停止的作战计划。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中国抗战军民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我们的祖先曾经用双手建立起了万里长城,而这一次,五十余万四川同胞用双手敲碎巨石,用身体搅拌泥浆,铺起了飞机跑道,建起了一座座可以起降B-29的大型军用机场。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所铭记。下面我们就继续来从后勤保障这一点来纵观马特霍恩计划。

"10号任务"带着250台发动机和1225名乘客,历时3到4周,抵达了孟加拉邦

与此同时,美国陆航一直在把重要的人员和货物运往印度。第一次重要的行动发生在1944年1月,当时沃尔夫带着20架C-87运输机从美国运往印度,机上载有关键的指挥人员和设备。马特霍恩计划最初要求用B-29轰炸机将所有作战人员和部分关键乘客运送到印度。然而,因为决定增加B-29的备用发动机的数量,这项计划却不得不取消。所以每架飞机上都需要减少人员,以便于带上更多的R-3350发动机。

▲这幅画由画家彼得.赫德创作,表现的是印度工人在注视着一架B-29降落

于是,一些其它项目的人员被分配到马特霍恩计划中来,向第二十轰炸机总队报道。然而,他们的到来只是轻微的缓解了短缺。一些参与马特霍恩计划的人员需要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孟加拉邦。这证明了认为马特霍恩可以自给自足的期望是错误的,它越来越多地向空运补给提出其他要求。

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计划人员之前显然低估了人员和备用发动机所需的空运量,所以他们承诺向马特霍恩提供额外的资源。因此,从1944年4月到6月,建立了一个特别的运输计划,称为"10号任务"。人员和货物经海路运往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然后由去往北非的25架C-54运输机运往加尔各答。

"10号任务"带着250台发动机和1225名乘客,历时3到4周,抵达了孟加拉邦。6月,阿诺德用"混月计划"取代了"10号任务",该计划由两个中队的C-46运输机将人员和物资从卡萨布兰卡运送到加尔各答。虽然C-46缺乏C-54的航程和载荷,但"混月计划"在1944年夏天每月为加尔各答带来了约350吨的补给,其中大部分是对马特霍恩计划的实施中必不可少的备用发动机。

B-29轰炸机的海外行动原定于1944年3月10日开始。根据该计划,第58轰炸联队的150架B-29轰炸机将以每天9架或10架的速度飞离美国。这些飞机共计需要飞五天,11530英里:其中包括堪萨斯州萨利纳前往纽芬兰甘德湖(2580英里);甘德湖到摩洛哥马拉喀什(2700英里);马拉喀什至开罗(2 350英里);开罗至卡拉奇(2 400英里);从卡拉奇到加尔各答(1500英里)。如果一切顺利,所有的轰炸机将在3月31日前抵达印度的驻地。

▲1945年3月2日,B-29轰炸机群前往东南亚某目标执行空袭任务

然而,计划安排得太乐观了。在半个地球之外的战区使用一种新型飞机所涉及的问题是很多的,特别是许多维修小组已经开始去往印度,这导致很多飞机不能按时起飞。因此,当阿诺德3月9日抵达萨利纳,问第二天有多少架B-29飞机出发时,他被告知没有。愤怒的阿诺德立即下达了一系列命令以确保所有B-29轰炸机在4月15日之前出发,这导致了下个月成为了所谓的"堪萨斯之战月"人员们都进入加班加点的状态,他们与时间作战,与疲劳作战,与寒冷的天气作战,来满足阿诺德的最后期限。

3月26日,首批B-29离开萨利纳;它于4月2日抵达印度。其他飞机也很快跟进,到4月15日,共有32架B-29飞机抵达各自的驻地。一周后,几架飞机在途中失事,促使美国空军停飞了所有在途中的B-29飞机,直到事故调查清楚。在确定大部分事故是由于发动机故障造成的(部分原因可能是R-3350发动机在炎热天气中容易过热)之后,飞行于4月29日恢复,此后飞机的转移效率提高。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R-3350发动机进行了维修以纠正过热问题,但只取得了部分成功。与此同时,到5月的第二周,最初的150架B-29飞机中,除了9架以外,其余的要么已经在印度待命,要么即将到达印度。在1944年剩余的时间和1945年初,又有255架B-29轰炸机被派往印度,因此到了1945年3月底,当马特霍恩基地关闭时,已经有405架B-29轰炸机被派往印度执行任务。

印度机场的防御是一个小问题。它们位于日本轰炸机的极限射程,美国第十航空队和英国皇家空军有足够的战斗机提供足够的保护。而成都机场更容易受到日本的空袭,马特霍恩计划要求为成都5机场配备150架战斗机。由于第十四航空队已经缺少战斗机,CBI将两个寇蒂斯P-40战斗机大队从意大利转移到中国,并从美国调来P-47。按照普通的运输方式,P-47战斗机要到5月份才能抵达印度,因此在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要求下,美国海军改变了两艘来自大西洋-地中海航线的航空母舰的航线,将100架P-47战斗机从地中海运往印度,这两艘航母被租借了两个半月。

▲在日本本土倾泻炸弹的B-29,后勤问题以及美军随后对马里亚纳群岛的控制使得计划被迫中止

由于期间发生了登陆安齐奥行动的紧急情况,将P-47和其飞行员运送到印度需要几周的过渡训练,原定起飞的战斗机群推迟从意大利出发,使其最后部署推迟到7月中旬。然而,他们的迟到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因为日本对成都的空袭没有预想的那么密集。

在后勤上没有什么比从印度向成都运送汽油和物资更让人压力山大的了。所有运往中国的货物都要飞越"驼峰"。由于ATC已经在努力将其每月1万吨的配额运往中国,用于CBI战区的其他项目。于是参与马特霍恩计划的第二十轰炸机大队只能使用从阿萨姆邦起飞的自有的运输机和从加尔各答起飞的B-29轰炸机把所有自己的货物运往中国。为此,20架B-29被拆除了除尾炮外的武器,改装成运输机,载着急需的燃料飞行。剩下的B-29被用于运输其他物资。

在飞行"驼峰"航线时,机组人员要面对二战期间所有飞行员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飞行条件。克服"驼峰"飞机不得不爬到高达海拔25000英尺世界上最高的航空运输路线,然后面对恶劣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天气状况。包括常常会使机翼结冰的低气温, 可能导致飞机突然失控的猛烈的上升下降气流,以及暴风雪和的大片浓雾。

"驼峰"行动造成了大量飞机坠毁和人员死亡。1944年最初几个月,第二十轰炸机大队失去了12架B-29和6架C-46。尽管存在危险,运输机仍继续向中国运送马特霍恩需要的燃料和补给。5月,他们空运了1950吨,其中三分之二由C-46运输机运载。几个星期过去了,总数有所提升,在7月,某轰炸机司令部创造了每月运送3000吨的记录。到1944年底,B-29轰炸机已经飞越了1400多次喜马拉雅山,因为冒着危险,每次飞行的机组人员都获得了任务勋章。

向成都运送燃料和用品是一项昂贵和费时的工作。根据天气情况,最坏的情况下B-29会燃烧12加仑汽油将1加仑汽油运往成都;在最好的情况下,这个比例是2比1。此外,一架B-29轰炸机在"驼峰"上空来回飞行了7次,才能将足够的燃料运送到中国的补给基地使一架B-29能够参与一次对日作战任务。

一次耗时四天的对日远程轰炸,证明了马特霍恩计划是不可行的

每架B-29轰炸机从成都飞往日本需要7000加仑汽油,到1944年6月,第二十轰炸机大队已经运送了足够的汽油和物资穿越"驼峰",执行对日作战任务。6月5日,B-29轰炸机从印度起飞,在泰国曼谷的铁路商店进行了演习。6月15日,B-29轰炸机袭击了九州岛北岸的八幡。然而,这次任务消耗了数量巨大的燃油,以至于在接下来的六周内,第二十轰炸机大队只能在成都执行一次相对无关紧要的任务。

尽管7月份空运到中国的燃油总量达到创纪录的3000吨,但严重的燃油短缺继续困扰着轰炸任务。结果,在7月,轰炸机司令部只能发动115次架次空袭,不到预期的一半。马特霍恩的袭击一直持续到1945年的头三个月。共有49次飞行任务,针对了日本、中国和东南亚的目标。然而,从成都派出的轰炸机影响甚微。即使在ATC的帮助下,轰炸机司令部也无法向中国提供足够的燃料和补给,无法使超级堡垒发挥作用。典型的案例是:一趟去往日本的远程任务花了四天——一天从印度飞到中国,一天在中国补给,一天飞行任务,一天返回印度。算上向中国运送燃料和补给所需的天数,这意味着轰炸机司令部每周最多只能执行一次作战任务。照这种速度下去,马特霍恩计划无法实现作战目标。

由于对这些结果感到失望,阿诺德在1944年7月解除了沃尔夫的职务,让拉文·桑德斯准将暂时担任第二十轰炸机大队的指挥官,直到8月底李梅接替沃尔夫的职位。李梅被命令要取得成果,但他的强硬领导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直到10月1日,"他回忆说,"在我们的B-29总飞行时间中,有35%被运往成都地区的货运任务消耗掉了。"

与此同时,事实证明,马特霍恩计划对CBI战区的其他行动造成了巨大的后勤消耗。1944年2月至10月,ATC为某轰炸机司令部飞越"驼峰"运送物资共17931吨,严重影响了第十四航空队和中国军队的作战。两国都努力去牵制日军的"一号作战计划",这是日本大本营制定的打通交通线的作战计划。但抵达中国的燃料和物资不足以同时支持抵御一号作战的日军和供应B-29轰炸机。

"这总是一场关于燃油的战争,"李梅回忆道。

第二十轰炸机大队的运输行动消耗了太多的力气,留给作战任务的B-29轰炸机太少。因此,在1944年秋,美国陆军航空队为"驼峰"航线向ATC分配了更多的运输资源和油轮,作为回报,ATC要确保马特霍恩计划每月的物资供应。此后某轰炸机司令部退出了货运任务,马特霍恩计划在中国境外执行任务所需的所有燃料和物资均由空中ATC的C-109和C-46飞机运抵中国。用美国空军历史学家的话来说,"轰炸机部队自给自足的理论已经被中印两国残酷现实所打破。"

▲警报响起后,驻扎在中国的第十四航空队"飞虎队"飞行员奔向自己的P-40战机紧急升空

1944年夏天,当美军在后勤保障方面遇到困难时,美国军队占领了马里亚纳群岛,并迅速将其转变为一个主要基地,用于B-29对日本的大规模攻击。鉴于马特霍恩的后勤问题,它似乎没有任何理由继续下去。直到1945年3月底,马特霍恩对东南亚的目标进行了袭击,但从2月份开始,第二十轰炸机大队的部队逐渐从CBI战区撤出,被派往马里亚纳群岛。1945年5月,最后一批B-29轰炸机离开CBI战区。

马特霍恩对日本的战败并没有重大影响。在它的49次任务中,只有10次是符合其最初设想的目标执行的,它们的微弱战果几乎无法证明其成本是合理的。马特霍恩计划可能对中国人抵抗日本人的意志有所贡献,尽管这种士气的提升只是暂时的。

除了未能达到目标之外,马特霍恩还为CBI制造了严重的后勤问题,超出了战区的承受能力。马特霍恩计划与第十四航空队和中国军队争夺有限的"驼峰"空运能力;占用了分配给战区的很大一部分资源;加尔各答港口日益拥挤;调用了CBI战区其他项目的工兵部队和物资;而且,因为花费大量资金在成都修建机场,加速了国民政府毁灭性的通货膨胀。

尽管在运输、人员、设备和物资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投资,但正如李梅后来所说,马特霍恩的"荒谬至极"的后勤基础注定了它的命运必将失败。

全文完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