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24

复盘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转折点”吗?

诺哈网2023-06-05 23:10:300

最近笔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李云龙该不该打平安县城?底下一堆人讨论的很是热烈,那正好笔者就着这个话题稍微说一说,然后咱们再顺带分析一下李团长搞的这个大新闻到底算不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转折点”,李团长的攻坚战水平到底怎么样。

在李云龙该不该打平安县城这个问题上,笔者的态度跟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对晋西北的八路军旅一级部队首长来说,不该打,或者说只能挑鬼子的次要部队稍微打一下;而对李云龙本人来讲,咱们刨除军事组织原则来讲,这个平安县城必须打,而且必须要打下来,还要把山本一木干掉。

简单来讲,作为八路军旅一级的部队首长(人物原型是陈赓)需要考虑的是晋西北的全盘战局和八路军的攻坚能力。1930年代末、1940年代初的晋西北全盘战局与八路军的攻坚能力是什么情况:

在全盘战局方面日军的封锁体系极其紧密,八路军在全面推开翻边战术之前已经多次蒙受重大损失,总体战略形势对八路军而言相当不利,必须以保存实力为主;而在八路军的攻坚能力方面,以我们之前讲过的关家垴之战为代表,1930年代末、1940年代初的八路军其攻坚能力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极其孱弱”,主力部队极度缺乏攻坚所需的重型火炮(连迫击炮都没有几门)、专门器材(主要是缺攀登器材和炸药),也没有经过有效的步炮协同训练,部队组织旅/团一级进攻可谓极为混乱。

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八路军自身战术水平所限(工农红军的单兵/分队以下战术水平也就那样),一方面是八路军在挺进敌后之后迅速扩军造成的战术水平进一步降低(盲目扩军一般都会意味着战术水平的劣化,极端的例如电视剧中黑云寨的土匪都要被整编),一方面就是八路军也确实缺武器缺弹药。

八路军真正开始大规模整训,并具备跟敌后日军打得有来有回的能力,事实上已经是1942年下半年、1943年上半年左右的事情了。在李云龙打平安县城这个节骨眼上,摆在陈赓面前最严峻的问题,一是整训,二是武备,三是群众工作。一个赵家峪百姓被日军全部屠杀固然是血海深仇,但是如果单纯为了报仇而集结兵力攻坚,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攻坚攻不下来,阻援阻不住,可能被敌人来个中心开花。

但是对于李云龙这一级的团级干部而言,其在考察军事问题、评估当前态势时本身就没有师/旅一级军事主管那样需要考虑过多的战略性因素,而是更多地考察战役战术性问题——现在要我打什么目标,老子能不能打下来?怎么打?怎么配置部队?怎么配系火力?因此李云龙压根就没想到“这仗能不能打”,他直接跳过了考虑全盘战局这一环节,上来就考虑的是“让老子打平安县城,怎么打”。

对李云龙来讲,平安县城必须打,而且必须在不请示上级的情况下先打为敬——不,不全是李云龙怕请示上级上级不同意他打,而是他因为这么个事儿根本没法请示上级:李云龙是怎么在赵家峪吃了亏,最关键的因素是自己团部的保卫干事朱子明叛变投敌,趁着李云龙办喜事娶老婆的工夫带着山本一木特种部队摸进了村。

换做你是李云龙,你说你怎么跟上级汇报这件事,你是说老子的保卫干部投敌啦,带着鬼子屠村啦,还是说老子娶老婆,被鬼子的特种部队一锅端啦?要是前者,不仅是李云龙自己的领导问题,已经是严重的政治问题了。

要是后者,何止是政治问题,简直成了政治笑话——军事主官娶老婆,被敌人摸进驻地一锅端,连老婆都被人抢走了。这要是汇报上去,李云龙同志简直成了抗战史上堪比蒋鼎文(驻防洛阳时吃喝嫖赌五毒俱全,打豫湘桂战役一开始几十万包大米全物流给了鬼子)跟汤恩伯(水旱黄汤,河南人把“跑老汤”跟“跑老日”并列)的最大笑话。

因此,摆在李团长之前的形势就是这么个形势:自己已经犯下了严重了政治错误,还可能成为抗战历史上的最大笑话,一旦汇报给上级领导,等来的肯定就不止是停职检查了,而是八路军总部直接派出保卫人员把李云龙押送总部保卫部收容审查,而且大概率“八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唯一的翻本机会,只有一条:那就是打一场大胜仗,给死难的乡亲们报仇,干掉山本一木,把之前自己犯的错误弥尽量补回来一部分,拿下平安县城,给八路军开一个攻坚城市胜利的先河。哪怕是能打下平安县城,单单是八路军第一次攻坚城市胜利带来的战役战术经验,李云龙都是当之无愧的八路军城市攻坚战专家,这颗脑袋那基本上是坐稳了。

纵观整场平安县城攻坚战,笔者不得不说:在战役组织层面,只能说咱们的李团长做的实在有点乏善可陈。在战术层面:得益于魏和尚、张大彪等人的超常发挥,战术上打得可以说还不错。总体评价:八路军士气高昂,但阻击援军方面属于瞎猫碰上死耗子,城市攻坚方面偶然性因素又太强,不具备实战意义,没有可复制的意义。

当然,在电视剧中,李云龙基本上在天时地利人和上面占尽了优势。再加上形式所迫,摆在李云龙面前只有四个字:干就完了!但是我们还是要从“战争艺术”的角度来分析,这场平安县城战役到底打的漂不漂亮?

咱们先分析这场平安县城攻坚战的战役组织。作为战役组织,要分析战役计划、战前准备、作战行军、各部协同、后勤保障、参谋工作等多个方面,现在后勤保障和作战行军以及参谋工作都不清楚,咱们重点分析战役计划和战前准备以及各部协同。

在战役计划和战前准备方面,按照《亮剑》书里面的描写,李云龙根本就没有认真安排主攻部队、打援部队、警戒部队,也没有想到要留战役预备队,更没有认真考虑各部之间的协同问题。这种战役计划跟战前准备以及李云龙作为军事主官要做的发令环节来讲,属于做的有点敷衍,也可以被理解为被形势所迫。

作为军事主官,战前务必向政治委员、各副职、司令部主官明确战役战术目标,明确敌我基本态势,明确各部进入战场的顺序,明确各部主要任务与次要任务,这是战前必要的“下达任务与受领任务”环节,李云龙直接跳过了向所有参战部队下达任务这一环节,等于就给各参战部队定了一个概略目标(老子要去打平安县城),其它的所有情况一概不清楚,由各部队完全自行其是(军事术语叫视现地情况决定)。

这种组织水平其实是李云龙身为一个团级干部自身的局限性所导致的(我们之前提过,团级干部会更加注重于战役战术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全盘战局),但这种局限性如果真的放在实战中,只会导致李团长在开打之后一个命令也下不对,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而在开打之后的协同方面,李云龙实际上犯的错误更大更严重,在《亮剑》这部小说里有主角光环无所谓,换到实战之中,李团长怕是再复制一个关家垴之战不是梦,搞不好直接被鬼子来个中心开花。

攻坚战的战役组织要点是什么,按照我军的习惯那就是“围点打援”,主攻部队负责围点,打援部队负责打援,一切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导向,攻坚部队与打援部队密切协同配合,视具体情况二者任务可以随时转换。李云龙组织的平安县城之战实际上也是“围点打援”,但部队之间的协同就四个字:没有协同。

《亮剑》书里给晋西北的情况就写了一句话:“打成一锅粥”。所有部队都在各行其是,完全不顾敌我情况,都在打鬼子。李云龙的协同,充其量算是“你们自己随意”。各团之间的打援没有协作,按照鬼子的山地行军能力,在各路自行其是的部队中来回穿插乃至背袭侧击根本就不是个难事,再复制一个关家垴之战基本上是铁板钉钉的。

说完了打援我们来说说攻坚,在李云龙本部对县城的攻坚上,李云龙也未能认真履行团级指挥员的职责,也未能正确下达攻坚命令。在小说《亮剑》里的描写中,李云龙就下了个极其简略的“X营在北门佯攻,其它部队全部集中到南门主攻”,然后就没了。

说完了战役组织咱们来说说战术,在八路军和后续解放军的攻坚战术中,由于极度缺乏攻坚用的重炮,因此对于装备自动武器和尤其是携带炸药(这种装备很重要,甚至比枪械都重要)的步兵小分队极为重视。主要的作战模式是集中火力突破城墙围廓(得益于中国战场火力的孱弱,连城墙这种极度落后的防御工事对八路军/解放军都是强固工事的水平),然后部队沿着突破口发展进攻,沿着主街道两侧的房屋使用炸药破拆墙体向城市中心推进。

在平安县城之战中,战术上的描写极为模糊,似乎李云龙对于城市攻坚并没有什么好办法,也只知道云梯攻城与组织突击队硬冲(可能会加上一部分炸药包用于突破城墙围廓),而且火力掩护也不强。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八路军/人民解放军的城市攻坚中,这种突破方式已经被证明是过时落后的。

更何况,《亮剑》中在李云龙的部队拖出意大利炮之前,实际上连城墙围廓还没有突破呢,说白了连敌方的防御体系都没有动摇,山本一木就糊里糊涂地把李团长的老婆拉上了城楼,然后被李团长的意大利炮一波带走了——这有点戏剧性了。

总之,李云龙在攻打平安县城基本上就是一顿瞎操作。多亏李云龙部下非常争气,老战友、老领导的默契(被迫)配合,以及地方部队的玩命支援,才让李云龙攻打县城的瞎操作变成了围点打援的漂亮战役,消灭了大量的敌有生力量,挫伤了鬼子的锐气!

当然,出于大家对《亮剑》和李云龙的热爱。你要问李团长打平安县城算不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转折点?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确定以及一定的:当然算啦!

最后,向当年抗日的军民同胞们致敬!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