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年前,大清对印自卫反击战?“大印度联邦”的目标,西藏
棋手变了,棋局没变
今年加勒万河谷四烈士的事迹刷遍全网,不仅令人感动,也让我们对“外军”的下限之低,行为之卑鄙,有了新的认识,很多网友都愤愤不平,纷纷表示,再有下次,往死里打!
▲“群架”现场,印军的人海战术
综合各方报道,吃了瘪的印度最终和中国达成了“脱离接触”的协议,双方各自后撤,这一后撤我们才发现,我军原来前线部署了这么多武器,中方光坦克就撤了200辆——难怪印度认怂,这一波色厉内荏的进犯算是被打回去了。
军武菌相信,有了这次的经验,下次“打印”,肯定不是双面就是3D了。
印度的这种怂货做派也让我们看不懂,想不通——又不敢摆开打,甚至不敢开枪,只敢上棍棒,但“群架”也打不过,还死了一堆人,这样反复折腾,到底图个啥呢?
其实,我们的眼光在空间上不能只局限在这个并不宽阔的河谷,时间上也不能只局限于本次冲突的几个月,因为整个事情的逻辑,并不只是边境上那些有争议的土地,而是——西藏!
▲图片来自史图馆
“地缘政治”,这个概念我们都不陌生,在现实中,确实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塑造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面。
以朝鲜半岛为例,在千年时间的尺度上,发生过数次“国战”。如果将冲突各方抽象化,基本上可概括为东亚大陆势力与海外势力的PK。而之所以反复发生在朝鲜,是因为那里是登上大陆最便捷的路线。
东亚大陆一方,可以是大唐、大明、大清,或是新中国,海外一方,可以是日本,也可以是美国。
无论哪个时代,“朝鲜战争”虽胜败各不同,但起源和走向几乎出奇的一致——抛却细节不看,不难发现,50年代的美国和20世纪初的日本,干的事情几乎一样,而大清和新中国的反应,也一样。如果范围再扩大一点,沙俄和苏联的反应,也一样。
西藏,放在千年时间尺度上看,逻辑也基本如此。
我们经常说,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前推到秦汉唐时期,西藏还不归中原王朝管。唐代的吐蕃王朝一度很强大,甚至还攻陷过长安,唐朝要靠和亲、会盟(8次)来保证边境的安宁。大唐的安西四镇最后也是被吐蕃攻陷,直到清乾隆二十四年,中原王朝才再次收复了汉唐时期的西域。
强盛的大唐向西能一直扩张到中亚,为什么拿吐蕃没办法呢?
▲与唐并立的吐蕃
地理原因是决定性的——超高的海拔,连绵的高山,割裂的河谷,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物产缺乏,导致这里在古代是一个难于生存,更难以用兵的绝地,即使是顶峰时期的大唐也奈何不得。但吐蕃也因为自然条件恶劣而人口稀少,物力不足,无法向中原扩张,双方形成了均势。
▲蒙古帝国的崛起(图片来自史图馆)
真正被中原王朝吞并的时间是1247年,标志性事件是“凉州会盟”。确切的说,此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元朝,而是蒙古帝国。
吐蕃在唐朝灭亡后中原陷入战乱之时,也陷入了分裂,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宋元交替之际。蒙古兴起后,藏传佛教萨迦派领袖萨迦·班智达政治嗅觉灵敏,他感觉到,借助蒙古壮大本派的机会来了,而蒙古帝国也乐于将吐蕃收入囊中,二者一拍即合。
▲凉州会盟,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起点
1247年,萨迦·班智达与阔端(元太宗窝阔台第二子)在凉州(甘肃武威)会面,很快达成一致,双方皆大欢喜——吐蕃各地方、各教派归属蒙古帝国,交纳供赋,奉蒙古大汗为大菩萨,萨迦·班智达则是“各部之首”,成为吐蕃政教领袖。
此后的明清两代,均沿袭了这一传统。历经六百多年,中央派员驻藏,宗教领袖须由中央认可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藏地各族人民的共识。
不过,这种归属并不等同于直接治理,而是一种上层效忠,内部自治的状态,西藏有地区政权,甚至还有武装力量,相当于一个大号特别行政区。
▲晚清民国时期,从北京到拉萨走海路反而最便捷
同时也说明印度一侧更容易进藏
此模式仍然是基于西藏特有的地理气候特征的结果,鉴于元明清时期的技术条件相比汉唐没有显著提高,从内地调兵调物资进藏依然困难重重。今天有公路铁路航空,进藏尚且不便,更何况那个只有马车和两条腿的年代。
这种“高度自治”的形式,好处是成本低,缺点则是与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实际联系不那么紧密,容易被域外势力“钩走”。
清朝康熙年间,准噶尔汗国就把手伸到西藏来了,甚至一度攻占了拉萨。清朝历时两年,才由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率军入藏,将准噶尔军逐出。之后,清朝又花了37年,才将准噶尔这个大麻烦彻底解决,西藏度过了第一次危机。
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随着近代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沙俄和英国相继打起了西藏的主意,他们又扮演了准噶尔汗国的角色。占据了印度的英国,由于地理原因,下手更容易也更早。
为什么西藏会成为列强的目标呢?因为时代变了,西藏不仅仅是中国的边陲,也是“全球视野”中极具战略价值的高地。
地理上看,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是俯瞰整个亚洲大陆的“亚洲心脏”和“亚洲水塔”,东亚、南亚、东南亚所有的重要河流全部发源于此,向东可进入中国腹地,南边是面向印度洋的南亚次大陆,向西则是欧亚交界的中亚。
军事上看,西藏高原和和喜马拉雅山脉就像天然长城,连接着了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侧),是中国面向南亚的屏障——如果失去这个屏障,中国就会像北宋失去燕云十六州一样危险,反过来,域外势力则会像辽金一样形成对中国的钳制。
所以,占得先手的英国,对西藏志在必得。
▲在大清版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被击毙的印度“准将”辛格
不过,首先上阵的,却是印度人。
1841年,在英国的怂恿下,查谟土邦的“大君”古拉卜·辛格(很熟悉的名字)带着5000部众入侵西藏,目标是拉萨,深入中国境内达850公里,占领了一些要点。
此时,大清道光皇帝正因为鸦片战争而恼火,哪里会放过这伙人——打不了英夷,还打不了你印度?
随后组织藏军及藏民约2800人的队伍将这伙入侵者一举全歼,辛格被长矛捅死,被俘836人,仅有25人逃脱。嗯......很现实的战损比。
印度人不顶用,英国亲自上阵。
1888年3月至10月间,英军在西藏与锡金边境的隆吐山挑起战争。正版英军的战斗力显然比印度要高出N倍,几个月打下来,手持土枪弓箭、大刀长矛的藏军和僧俗民众虽然兵力数倍于敌,杀伤了数百英军,但最终仍是败北。
战争的结果是大清签下了《藏印条约》和《藏印续约》,亚东开放为商埠,英国获得治外法权,大清的附庸国锡金归英国“保护”。
这点甜头满足不了英国的胃口,1903年,英国又调集3000兵力,由准将麦克唐纳和荣赫鹏上校率领,以西藏没有遵守条约借口,再次入侵。
这一次英国来者不善,面对拥有近代火炮和后膛枪的英军,还在使用火绳枪的藏军损失惨重,节节败退。
1904年8月3日,英军占领拉萨。
此时日薄西山的大清已经无法像康熙时那样反击了,甚至面对英国提出的谈判要求,驻藏大臣有泰也不敢接,而是把谈判权交给了西藏噶厦政府。打又打不过,大清靠不住,也支援不了,噶厦只能签下了丧权辱国的《拉萨条约》。
除了开放商埠和赔款之外,条约中还有拆除工事,不经英国同意,西藏不得向外国租卖土地,不得将金银、货物和货款向外国抵押的条款——西藏的财政和土地权,逐渐落入英国之手。
此后,从晚清到民国,内地与西藏只剩下那么一点历史传统形成的法理联系了,中央政府既无驻军(或少量),也无实任官员。而英国则不断在西藏地方政权中培植拉拢亲英派,英属印度甚至还在拉萨驻有“使团”,英国宣称中国只拥有“宗主权”,驻藏大臣不是官员,是“大使”。
▲全盘英化的藏军
几十年间,在英国连番操作下,噶厦政府越来越倒向英国。
藏军操典全部为英式,不仅在辛亥革命之时将清朝官员和少量驻军全驱逐,后来也一直将川军、中央军排除在西藏之外,渐成脱离之势。
虽然中国历届政府在主权问题上都没有松口,但由于无实控能力,仅在拉萨有象征性的“办事处”,国际上普遍将西藏视为半独立地区。如果不是因为对日作战需要中国配合英国稍有收敛之外,再往前一步,西藏真的就要变成另一个朝鲜了。
1949年,眼看国民党政府兵败如山倒,西藏噶厦政权驱逐了“蒙藏委员会拉萨办事处”,企图趁内战之机进一步搞脱离。如果默然不理,英国半个多世纪的图谋就要成功了。
然而,这一切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新中国不是大清也不是民国,维护领土完整的意志非常坚决。1950年1月,解放军兵分四路向西藏进军,在10月的昌都战役中击溃了阻挡解放军前进的藏军5700余人,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噶厦政府一面与中央政府谈判,一面又向国外求援,甚至还找上了联合国——这个所谓的“请求”,就是由印度代递的(1950年11月)。
由于当时正在进行朝鲜战争,英美无暇顾忌,想让印度出头干涉西藏。但印度又想装大个,充当朝鲜战争的“调停人”,不愿在此时得罪中国,所以“求援”很快就泡汤了。
但是等到朝鲜战争打完,中国与苏联关系逐渐破裂,印度就难奈不住了。
现在,回头复盘一下,向西藏伸手的域外势力,在准噶尔汗国和英国(沙俄)之后,又传到了印度。就像朝鲜半岛一样,对局各方在变,但彼此之间形成的“力学结构”总是相似的。
不过,“力学结构”不变,但形成结构的各方有变。
▲解放军进驻拉萨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10月26日,解放军18军到达拉萨,同时进藏的各部队也进驻了西藏各重要城镇和边防要点,将红旗插上了世界屋脊。
西藏就此成为中国真正的一个板块,哪怕是之后发生了严重叛乱,也无法撼动这一局面。在完成平叛,进行了土地和民主改革,带有反动性质的噶厦政权彻底灭亡后,中央对西藏的实控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简单的说,就是中国(西藏)这一侧变得更“硬”,外部势力再想要“刺”进来,难了。
喜马拉雅山的另一边,情况也有变化——英国撤了,英属印度一分为二,变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
印度的选择是全盘继承英国的一切,包括战略——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在其著作《印度的发现》中明确表示,“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在80年代,时任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提出了“英迪拉主义”,即印度版的“门罗主义”。印度有权干涉南亚地区的内部事务(原文是在被要求的前提下,属于幌子),同时也不允许域外大国有这样的干涉行为,如果其他南亚国家需要帮助解决其内部危机,应当首先从南亚地区来寻找援助,这是升级版的“尼赫鲁思想”。
大意就是南亚这一片都归我印度管了,南亚各国发生问题,不需要外人插手,我们南亚自己解决。
尼赫鲁的信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今天看印度,你会觉得又穷又乱,但在四五十年代,相比一穷二白的中国,印度的家底可以说是很丰厚了。
1947年印度独立时接收了英国留下的企业、机场、铁路、港口、航空、兵工厂、邮电系统、发电站、水利工程……甚至连国家银行系统都是现成的。仅是英国留下的银行资产(含英国需要向印度偿还的债务)折合美元高达百亿,中国的外汇储备直到80年代末也没有这么多。
在国际上,由殖民地独立,又无意识形态倾向的印度是美苏都要竞相拉拢的对象,外部环境也不错,想买什么都买得到,获得政治支持也不难。
有此内外条件,尼赫鲁一心只想“大印度”,他断言“小的民族国家注定要灭亡的,它可以作为文化上的自治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同时他的“有声有色大国”也有了一个落地版本,即“大印度联邦”。
▲想象中的“大印度联邦”
这个“大印度联邦”,其范围包括并不限于现代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一部分阿富汗、尼泊尔、不丹……注意,还包括中国西藏(至少是一部分西藏)。
至于为什么要盯上西藏,原因和前面差不多。将西藏从中国分割出去,变为印度的“保护地”,甚至直接成为印度的一部分,办到日不落帝国也没有办到的事情,这可以比打败巴基斯坦,收回果阿,要牛叉多了。
另外,拿下亚洲水塔,让中国丧失制高点和天然长城,不仅能一举解决来自北方的“安全威胁”,还能反过来形成对中国的威胁,使印度成为一个真正的强权。这个目标如果实现了,无论战略态势还是实际获利,印度绝对都赚翻了!
况且,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看起来并不难对付——因为“大跃进”的错误,国内经济困难,国际上又被孤立,在西藏驻军有限,后勤还困难得多,不乘你病要你命,更待何时?
请注意一个细节,引发战争的导火索并不是印度根据“麦克马洪线”占据藏南,这些地方印度早就占领了。真正让中国下决心反击的是,印度连麦克马洪线也不遵守了,印军越过了这条本来就非法的界线,不断向北侵入西藏,甚至把哨所修到了中国哨所背后。
中印有争议的主要不就是藏南嘛?印度占了,中国虽不承认,但实际上忍了,印度为什么还不满足呢?
因为印度想要的,并不只是藏南,而是一有机会就前推,能拿多少拿多少,最好把整个西藏都拿下,就像英国干的那样。实际上,对比一下前面的历史并不难看出,印度的行为和英国高度相似。
▲印度好像是一个新国家?
其实内里还是“英属印度”
其实,如果细究之前入侵西藏的主体,与其说是英国,不如说是“英属印度”。印度独立,无非只是把“英属”去掉了,而其本体,几乎没有变化。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继续退让,他就能象老主子那样一直推到拉萨!
然而,印度可能忘了,1841年的大清都能全歼印度入侵者,新中国怎么可能做不到呢?1962年的自卫反击战,“辛格”们再一次被打了个乱七八糟,溃不成军。
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之后中国不反过来乘印度新败,一举夺回藏南?
▲解放军缴获的印军坦克和车辆
其实,这既是一个无奈之举,也是一个理智之举。
说无奈,是我军其实比印军更困难。这个困难不是军事素养和战斗意志上的,而是时间、空间和硬件上的。还是注意细节——在我军缴获和击毁的印军装备中,有卡车、吉普、坦克、直升机,甚至还有推土机,说明印度在装备、运输、工程方面上是有优势的。
咱们这边基本上还是火炮加轻步兵,靠战术、意志和两条腿,以及印军的自大轻敌,达成了突然性,打了一个“短促突击”。为了打这场只持续了30天的战争,中国准备了一年多,投入的兵力也是建国后历次对外战争最少的。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当时后勤条件差,前运后送也是两条腿,补给十分困难。如果夺回藏南,就得至少派上数万大军——准备一年只够打一个月,如果打成以年计的消耗战,优势就会在印度那边,局面将不由中国掌握了。
▲当时我军后勤是这种条件
当时印度的后勤条件和国际环境要好得多,虽然打仗差劲,但架不住他更能耗。
丢掉两个旅,后边还有二十个,装备也能迅速补充,关键是送达前线还很容易。而中国这边则全是反过来的,无论人还是物,后勤成本都极高,再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大军很难长期坚持。
这样一来,长期消耗下去,不那么坏的结果是形成拉锯或对峙,但中国要用举国之力来维持。而更坏的结果则是大军被消耗殆尽,然后印度还是会接着北进,但那样的话,再打一次反击战将会非常困难。
▲如果1962年一直打下去,
莫迪会提前60年出现
无论哪一种,都是不可接受的。况且,这样做还有另一个后果,那就是帮尼赫鲁巩固政权,而一个团结统一的印度,对中国没有益处。
综合来看,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无奈之举亦是理智选择。
实际上,被一战打痛的印度,仍然在利用中国后勤成本高这个弱点来不断搞事,企图多占便宜。
考察历次冲突,地点是一路西移,印度既有选择战略位置的考虑,也有拉长中国补给线,提高中国后勤成本的考虑。阿克赛钦离印度核心地区很近,却几乎是中国向西的最末端,离中国核心地区非常遥远。
但印度还是踢到了铁板上。
时至今日,西藏的基础建设日新月异,航空、铁路、公路齐全且不断延伸,后勤不再是短板,部队和物资能不间断的直达任何边境一处,数以百计的主战坦克能在短时间内集结,工程机械更是不缺,从飞机大炮到服装食品,中国的后勤保障水平早已反超印度。
所以,“北进”几乎不可能了,但印度会死心吗?
▲解放军将99A坦克放在了对峙最前线
不会,因为“力学结构”仍然存在。
尽管近年来的几次冲突有印度内部的政治因素,但印度向外扩张,尤其对西藏的图谋,依然会是印度对外的本能。
战斗全重375吨!德国“巴黎大炮”,一战期间火炮的巅峰之作
【军武次位面】作者:FriedrichLau巴黎大炮是一战期间威力最大的火炮之一,该炮于1918年被德军用来对法国首都巴黎进行轰炸而得名。但是相较于它的实战表现,巴黎大炮的出名更多的是因为它新颖的作战方式。本文就是这门炮的故事。诺哈网2023-05-28 14:44:160000闻名于世的保时捷前身居然是造坦克的,纳粹无敌战车就是它研制的
如今,“保时捷”已经成为高端奢华的代名词,可谓是妇孺皆知的世界顶级豪车之一。但曾几何时,“保时捷”竟然制造过战争机器,在二战中扮演过不太光彩的角色,这又是为什么呢?一切都要从它的设计者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说起。(保时捷911敞篷版)诺哈网2023-06-14 20:50:280000高大上,中国特种兵利用VR技术进行伞降训练
【军武次位面】作者:TDK3月16日,在北部战区陆军公众号的一篇推送当中,中国陆军特种兵的一项训练设备格外引人瞩目,什么呢?就是下图这个利用VR技术进行伞降模拟训练的跳伞训练台。这次露面的伞降训练台,相比于之前曾经曝光过的我军空降兵部队的VR伞降训练设备要更加完善了。上图就是之前曾经于新闻联播当中曝光过的,我军空降兵部队曾使用过的VR模拟伞降设备。诺哈网2023-06-13 13:54:4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