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68

串联还是并联,中国海空军为一架战机吵上天,历经十年方才服役

诺哈网2023-06-03 07:54:330

【军武次位面】作者:骑猪骑士

1974年初,面对越南南方当局在西沙群岛发起挑衅,中国海军出动舰艇进行了自卫反击战。爆发了“西沙海战”,中国海军取得了击沉击伤敌四艘舰艇的战绩,最终取得胜利,但也暴露出缺乏航空兵空中支援的问题。当时海航装备的飞机基本没有对海攻击能力,轰5过于老旧,难以承担海上作战任务,空军的轰6速度太慢,需要歼击机护航,实际的作战半径被大大压缩,而强5的航程太短,只有1500千米,且载弹量仅有2000千克。因此,军方要求研制一种中程轰炸机,用一个机型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不仅要具有使用炸弹、导弹攻击海上或地面目标的能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自卫和空中作战能力,可以承担战役纵深攻击任务。

沈飞提出了歼轰8方案,计划在歼8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强调对地攻击能力的轻型歼击轰炸机。将歼8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配置,采用新型大推力发动机,在牺牲升限和速度的前提下,载弹量由2200千克提升到到4500千克,同时飞机的航程也提升至3000千米以上。南昌提出了代号“强6“的变后掠翼强击机方案。强6采用改进的航电系统,采用地形匹配与跟踪系统以及现代化的平视显示器。西安603所根据当时现役飞机的布局特点,完全独立自主搞出来的中等后掠角、中等展弦比方案,整个方案中规中矩,设计难度比较低。

▲网友制作的强-6模型

1977年10月10日,项目正式上马定名为轰7,代号H7。1977年11月,西安603所提出了第三个方案轰7 (H7)的初步设计。一种具有前线超声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歼击轰炸机,确定了传统设计和电传飞行控制技术相结合的路子,被最终选定,项目代号“七O工程”。

空军要对付的目标是大规模的装甲集群和纵深防御工事,需要飞机做长时间的超低空高速飞行,而且要快速准确地投弹,要求采用两名飞行员并列双座布局,以便于飞行员相互配合。而海军型的“飞豹”主要任务是攻舰,几乎完全可以靠仪表完成,这使得后座电子设备复杂,因此海军希望能给后座武器操作员留出尽可能大的空间,即希望采用串列双座布局。关于座舱布局的问题,空军和海军争了很多年,座舱方案都做了七八个。一直到1980年,上级批准了“一机两型,串座先行”的原则,最终确定了座舱方案。

发动机一直是困扰我国军机发展的瓶颈。1975年我国正式引进了英国的“斯贝“发动机,这是一种早期的涡扇发动机,推重比只有5,高空推力比较小,不太适合歼击机。虽然引进了“斯贝”,但是没有机型愿意用,购买的50台成品发动机只能扔在仓库里吃灰。603所研发的是强击机,重视低空性能,就选择了“斯贝”作为“轰七”的发动机,也挽救了斯贝项目。

▲“飞豹”083号原型机

1979年,603所去德国MBB公司考察,提出了联合研制的问题。MBB公司根据“斯贝”的参数做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常规布局,一个是变后掠翼。结果发现和603所的方案差距并不大,有些指标甚至还不如603所的。加上MBB公司狮子大开口,要价13亿美元,而且不提供核心技术,最后合作没成。在考察期间,603所接触到了美国的飞机设计规范,看了之后觉得非常先进,在减轻重量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如果使用原来的苏联规范,很难达到要求的性能,因此决定在轰7上使用美国规范。

▲以“飞豹”试飞为题材的电影,《冲天飞豹》剧照

1988年12月14日,代号变为“歼轰7”的“飞豹”成功首飞,首飞就遇到了问题,仪表板振动剧烈,飞行员基本看不清。在解决了震颤、漏油、漏气、蒙皮裂纹一系列重大问题后,1998年,“飞豹”定型服役。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