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决战,哪个野战军参与了两场,哪个野战军没有参加
三大决战是指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与反动派蒋介石,进行的三场最为重要的生死大决战,史称三大战役亦称三大决战。作为,解放战场上如此重要的三场大决战,我军参与的部队肯定是著名的五大野战军。因为这五支野战军,都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顶梁柱,全军都是由这五支野战军司令员统领的。但由于五支野战军,所处的位置不同,加上三场大决战爆发的地点不同,因此,五大野战军并非全部都参与了三大决战。
就比如,三大决战最先爆发的辽沈战役,地点是东北三省,因此,参加此战的野战军部队只有东北野战军。当然了,作为离东北地区较近的华北地区,聂帅领导的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相对而言也策应了辽沈战役,但效果并不是很大。都知道,在华北地区聂帅还要面对一位强劲对手傅作义军事集团。

这样一来,三大决战之一的辽沈战役,基本上算是东北野战军,独自完成的一场大战役。当然,在解放战场上的五大野战军,实力最强的也是东北野战军,加上,在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参战人员达到70万,而敌人只有55万,从人数上来看是占有一定的优势,再者辽沈战役的指挥员是杰出军事统帅林总,背后还有西柏坡策划团,替东北野战军出谋划策等综合原因加在一起,让东北野战军独自完成了这场大决战。
东北野战军能够赢得这次大决战的胜利,作为野战军全体将领也是功不可没,如李天佑,刘震,韩先楚,吴克华,胡奇才,万毅,洪学智,邓华,黄永胜,钟伟等纵队司令员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士兵们,功劳最大,都是他们在战场上不惧生死,奋勇杀敌,才取得了这场伟大的胜利。

三场大决战,第二场爆发的是淮海战役,爆发地点中原地区。而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有两支野战军,在华东,中原地区活动。从而,大决战之一的淮海战役就有两个野战军共同参与,分别为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虽然,淮海战役是两个野战军共同参与的一场大决战,但在人数上,还比不上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参战的人数。
相信熟知历史朋友都知道,淮海战役,两个野战军加起来,总兵力人数约60万,而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的人数达到70万。包括淮海战役,反动派参战的人数也要多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蒋介石投入了80万大军,辽沈战役是55万,可见,淮海战役虽然是两个野战军共同参与,但也是一场恶仗。

人数虽然不占优势,但淮海战役在指挥方面还是占有一定的优势。要知道,上级成立的淮海总前委成员,都是出色的军事指挥家,如粟司令员,刘帅,文武双全的邓公,陈老总,哪个不是久经沙场的名将,全是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人物。因此,淮海战役在经历三个阶段的血战后,是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胜利而告终的。这一战,让敌军损失80万大军,也让蒋介石军事集团元气大伤,从此再也无力,组织像样的大规模进攻,只能转为战略防守啦。
三场大决战最后一场战役是平津战役,爆发地点是华北地区。因此参战的部队,是华北军区野战部队,而此时东北战役已经结束了,上级 要求东北野战军马上入主华北,与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共同围歼傅作义军事集团。

这样一来,三场大决战之一的平津战役也是两个野战军的参与。而且,这次大决战我军还占有一定的优势,两个野战军人数加起来达到120万,而傅作义军事集团大约55万。所以,这场战役的结局毫无疑问,肯定是以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野战部队胜利而告终。同时,傅作义也是三场大决战,国军统帅唯一一位起义的,像辽沈战役的卫立煌逃走,淮海战役的刘峙也是丢下部队独自逃脱。
在平津战役结束后,解放战争时期,最为重要的三场大决战也正式结束了。而参与三场大决战的野战军,只有东北野战军独占鳌头,参与了两场,对解放事业的贡献也是最大的。像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只参与了一场,而远在西北地区的西北野战军并没有参加解放战场上的三场大决战。
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是大将,那么下辖的八位团长,是什么军衔
1937年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主力部队(三个师)开赴前线,抗击侵略日寇。与此同时,延安总部还留守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等部队大约九千余人,进行了统一整编,被编成了八个团。他们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守卫延安,负责八路军总部机关的安全。而这支部队对外的称号是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负责管理这支部队的主任是萧劲光。诺哈网2023-05-28 06:13:180000此将的人生虽然很短暂,但十分辉煌,曾担任过三个重要的职务
在开国将领中,有不少将领活到了一百多岁,如开国上将吕正操106岁,还有陈锐霆:享年105岁,童陆生:享年103岁,萧克:享年102岁,孙毅:享年100岁,这些开国将领都算是高寿了。当然了,也有不少开国将领在五十多岁时就病故了,像大名鼎鼎的陈赓将军,走得就比较早。还有开国上将贺炳炎,还有开国上将刘亚楼,病故的时候才55岁。诺哈网2023-06-01 01:03:480000四野四大司令员,后来不是海军,就是空军司令,只有他比较特殊
在全军部队进行改编后,原东北野战军改编成第四野战军,之前的司令员还是林总,政委也还是罗帅。包括其他岗位也没有太大的变动,只是之前叫纵队司令员,现在改为军长的称呼,也就是一个纵队,整编成一个军。与此同时,还多出了四个新的职位,那就是兵团司令员。要知道,在解放战争时期,一个兵团是由军,师组成,自然,军长与师长都归兵团司令员管。诺哈网2023-05-31 20:57:330000不看资历,只看战功,在开国中将里,还有谁达到授予上将的标准
在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后的1955年,是我国首次实行军衔制度的第一年。当时参与评衔的将领都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功臣。跟着他们的职位不同,立下的功劳不同,分别授予了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能够授予元帅的功臣自然是战功赫赫,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的贡献也是最大的。然而,能够评为元帅军衔,除了战功以外,资历以及在革命战争年代所担任的职位也很重要。所以,并不是说你战功显赫,才能够评为元帅军衔的。诺哈网2023-05-31 23:48: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