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300000005

第五章 八方风雨

长江自湖北宜昌以下,江面宽在十里以上。如此宽的江面,不论轻功再高,在桅顶插旗以后,不可能立刻逃得无影无踪。

他来时既未被人发现,他去得又如此飘渺,这人如果不是潜入水中,就必然仍藏身在这船上。

当郑雷跃登桅顶,拔下旗细看时,发现旗帜虽干,但杆上尚留有水迹,于是就暗中在注视着水面上。

忽见水纹一动,他就使出他自己想出的“飞龙身法”直向江面扑去。

郑雷投入水中很久,只苦了站在桅顶的方芳,急得她东张西望。

船行甚速,转眼间已下行百丈,方芳这一急,只急得滚出两颗泪珠,她晃身飞起,人也糊里糊涂的往江面飞去。

眼看她要落入水中,她借着手中的“神龙行云”旗挥动之势,人又凌空拔起,又飞出十数丈。

方芳爱郑雷心切,也顾不得自己的安危,把“神龙行云”旗纳入怀里,她双腿一收,双手抱剑,就如“玉女执拂”似的,飘身落回水面。

这时,忽然水中伸出一只手,把方芳一托,方芳藉力而起,娇躯又飞向半空。

原来是郑雷从水中冒出,一托之后,叫道:“姐姐,天色不早,我们回到岸上去吧!”

方芳在空中叫道:“小鬼,你真急死人了!”

郑雷道:“追踪插旗之人。”

方芳道:“追到没有?”

郑雷长叹一声道:“又迟了一步!”

瞬间,二人到达江岸,方芳落至岸上,郑雷亦随即从水中跃出,方芳看见他混身湿淋淋的,不禁焦急道:“弟弟,你全身都湿透了,怎么办?”

郑雷道:“不要紧,赶快追船要紧!”

郑雷拉着方芳,一看乌蓬船早已在十里之外了,二人腾身飞掠,就顺着江岸往前狂追!

追了二三十里,远远看见乌篷船已转向江岸驶来,二人高兴之余,立即缓下身形,一面注视着乌蓬船,一面缓缓前进。转了一个弯,远远已经看到倚岸一个不小的市镇,乌蓬船正在向镇市靠近。

天已经大亮,赶赴镇市的人很多,郑雷同方芳再不便施展轻功,反正乌篷船已在靠岸,不怕它逃去,于是二人迈步前行。

二人赶到前面市镇时,原来这市镇是江西所辖的“香口镇”。

二人穿过镇街,早市零落,他们不暇多顾,急急赶赴码头。

码头不大,可容二三十艘船只,一目了然。却不见乌篷船的踪影。

二人诧异大惊,偌大一艘船,明明看见它已经靠岸,就是转向开走,也不可能在短短一刹那间就失去踪影。

这乌篷船到何处去了呢?二人在码头上转来转去,茫然不知所措!无可奈何之下,他们正想找一个人探询一下。

倏然,人声纷嚷,有人在大喊大叫:“失火了!失火了!”

二人随着人潮,顺着码头下跑,不到一箭之地,原来有条小河汊子,弯到镇后,乌篷船正停在这河汊之中。

着火的正是乌篷船,火已经烧到船舱,火势熊熊,两岸人潮如涌,但徒然纷嚷叫喊,无法施救。

郑雷和方芳一看,就知道船上早已无人,这显然又是焚船灭迹!

郑雷把方芳拉出人群,沉声道:“走!找人要紧!”二人匆匆重返小镇,他们找遍镇上所有的客栈,虽然他们不认识乘船的人,但昨晚他们曾看到船,依然还能认识,但找遍了小镇,连一个船夫都没有看见。

镇上此时已经热闹起来,小小的几条街道上,摩肩接踵,极为拥挤,在这些赶集的乡民之中,显得有股不寻常的现象。有很多男女乡民,甚至于老弱妇孺,都在肩上斜背了一个黄布口袋,挤在人群之中,循着一个方向前进。

郑雷一拉方芳,随着背黄布口袋的人,就往镇西走去。

出得街口,郑雷一看,果不出自己所料,于是兴冲冲的一迈步前进。

方芳一看,这一路上除了背刀仗剑的武林人士外,尽是三步一跪,九步一拜善信男女。

方芳心中奇怪,不知郑雷跟着他们走干什么?

于是问道:“弟弟,你到那里去?”

郑雷沉声道:“你没有看见,他们在赶赴一个庙会。”

方芳一怔道:“赶庙会干什么?”

郑雷轻声道:“你不觉得神龙行云足迹所到之处,都是有盛大集会么?”

同类推荐
  • 铁剑朱痕
  • 血河车
  • 潜龙飞凤
  • 四君子

    四君子

    济南府有名的清风道观,住持是一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清风观主。江湖上极受敬重的四君子怀疑他是……于是结伴来到济南,要求证他的身份。当观主得到消息后,暗里聘请三批黑道人物,准备对付四君子,可是四君子在途中却阴差阳错被观主迷倒,而所聘的杀手一一如约赶到济南。当他们知道观主的真正身份后,纷纷要加价,他一怒之下,安排了一场三方面的互相残杀计划,一场激烈的血雨腥风打斗场面便展开了……清风观主到底是什么身份?作者构思独特,把奇人奇事写得精彩刺激。
  • 三少爷的剑

    三少爷的剑

    残秋。木叶萧萧,夕阳满天。萧萧木叶下,站着一个人,就仿佛已与这大地秋色溶为了一体。因为他太安静。因为他太冷。一种深入骨髓的冷漠与疲倦,却又偏偏带着种逼人的杀气。他疲倦,也许只因为他已杀过太多人,有些甚至是本不该杀的人,只因为他从无选择的余地。他掌中有剑。一柄黑鱼皮鞘,黄金吞口,上面缀着十三颗豆大明珠的长剑。江湖中不认得这柄剑的人并不多,不知道他这个人的也不多。他的人与剑十七岁时就已名满江湖,如今他已近中年,他已放不下这柄剑,别人也不容他放下这柄剑。